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了打破这一僵局.美、英、法等国很可能还会在未来继续实施类似“奥德赛黎明”这样的军事行动。只是,与往常一样,军事行动背后的真正驱动因素是参与者们的利益,而绝不是什么“对人道主义危机的关注”。类似阿富汗一巴基斯坦地带的硝烟是否会于利比亚持久弥漫呢?这个问题目前似乎还难以解答。  相似文献   
92.
2011年3月19日,在美军发动伊拉克战争8周年的前一夜,北约部队对利比亚实施了“奥德赛黎明”的空袭行动,一场利比亚内乱演变成法英美主导的多国部队针对利比亚政府军的战争。从战争发展的进程来看,此次战争已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但不论是在作战指导、作战样式,还是在作战手段和作战方法上,都有许多新的耗电,值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93.
利比亚之战是“9·11”以来的10年间美国及北约主打的第三场战争。如果把视角进一步拉开,利比亚之战又是冷战结束20年来美国及北约主打的第五场战争。  相似文献   
94.
“后卡扎菲时代”,这是欧美媒体及其战略界针对利比亚局势最新变化杜撰的一个新名词,其内涵既有一定的客观性,也包含西方对利比亚局势的某种乐观估计,或者说包含西方对利比亚前景“单相思”般的热切期待。然而,客观并不等于可以乐观,“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依然荆棘丛丛,局势如何演变,依然存在种种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5.
历时近5个多月的利比亚国内战事已接近尾声。纵观整场战事,反对派武装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胜利,完全依仗美英法等多国联军的支持,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旷日持久的空袭。在空袭中,  相似文献   
96.
北约发动利比亚战争仅与石油有关。不过,鉴于美国有着可靠的国外能源供应,所以这场战争的发动应该并非仅为控制利比亚高品质原油。而是为了使中国无法长期进口非洲及中东石油。换句话说,北约及华盛顿发动这场战争,就是为了制衡中国。  相似文献   
97.
2011年10月20日,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被抓并遭杀害,意味着持续7个多月的利比亚战争基本“尘埃落定”。表面看来,卡扎菲之死似乎意味着西方获得全面性胜利。然而,动辄使用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决定了这场战争对西方的负面效应远远多于正面效应,西方赢得的只是眼前好处,输掉的却是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98.
虽然上面讨论了针对叙利亚的更具挑衅性的行动,但实际上叙利亚的一系列情况与利比亚有着本质的区别。此外,叙利亚反对派的力量也不足以对政权构成重大挑战.因此,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让外国势力提供军事帮助。虽然外国势力有多个军事选项,但目前无一有完全成功的可能,所有选择都面临很大风险。  相似文献   
99.
近一段时间以来,叙利亚局势牵动了各方神经。阿盟对叙利亚施加制裁;西方国家武力相逼;俄罗斯唯一一艘航空母舰紧急驶向叙利亚……“利比亚模式”会否在叙利亚重演?  相似文献   
100.
龚天宁 《环球军事》2011,(23):50-51
狙击手对于现代战争的意义,通过利比亚的苏尔特争夺战让全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卡扎菲在最后的时刻困兽犹斗,重金招募狙击高手“压阵”,一度让占尽优势的利比亚反动派寸步难行。狙击手没有改变利比亚战局的终点,但却拉长了到达终点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