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4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
针对大学生士兵特点做好适应部队的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士兵对火热的军营生活充满幻想,面对现实容易产生思想波动,应帮助他们适应部队的"单调"生活;大学生士兵来自环境相对宽松的校园,形成了较为散漫的行为方式,应帮助他们习惯部队的严格管理;大学生士兵知识丰富年龄偏大,容易产生与其他士兵的距离,应帮助他们协调好人际关系;大学生士兵成长愿望强烈,与义务服兵役的职责有差距,应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理想到现实的转化.  相似文献   
32.
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首先要明确其目的,这是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教师应该用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历史故事作为载体,吸引并带动学生,让学生回到故事发生的时代,真实地感受党的奋斗历程。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不应该局限于活动本身,而是实现中共党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内容上的有效结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部分充分联系,与各专业课程相互交融,拓宽教育视角,以取得更广泛的成果。  相似文献   
33.
“和谐社会”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状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重大课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是当前的重大任务。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34.
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论述了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大意义 :提高国防意识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 ;培养“四有”新人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开展国防教育的三种途径 ,增强了国防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35.
公德意识教育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论述了现阶段对大学生进行公德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公德意识所包含的内容及在高校进行该教育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3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深刻。新媒介具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天优势,但新媒介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也不容忽视。我们应当扬长避短,积极探索利用新媒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7.
大学生诚信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为了培养具备现代理念的新型人才,高校必须认真研究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以培养人格为中心的教育方针和策略,从人文素质的"真"、"善"、"强"三个层面着手,切实开展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38.
思想政治素质是武警院校大学生的第一素质、核心素质,忠实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必须大力加强科学理论教育、忠诚卫士教育、时事政策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战斗精神教育,强化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警魂意识。  相似文献   
39.
对大学生正确荣辱观的塑造,应从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引导大学生认真做好知与行的统一、强化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和在追求生活时尚中注入荣辱观教育等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0.
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是高校不容忽视的育人课题和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对于该实践性知识的习得,大学生须从个人层面提高对于人际沟通与交往的认知水平,理解并认同良好人际关系的若干原则及其要素,进而由个体自身在社会活动的具体情境中去反思、成长.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是人类激励理论,也是关于“人性”的理论,为良好人际关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撑,借助该理论,从相应层级的五个维度演绎并解释良好人际沟通与交往的五原则(人本性原则、利他性原则、相互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和交换性原则)和五要素(乐群、礼让、真诚、赞美和付出),并从高校教育者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态度及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