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0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介绍了在识别中子弹爆炸与小型原子弹爆炸的过程中,对弹型识别判据3——“基于早期核辐射中γ辐射周围吸收剂量D^ (10)时间谱特征的弹型识别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52.
郭彩虹 《环球军事》2011,(18):52-53
广岛原子弹轰炸,原本是一次“教科书”式完美行动,然而轰炸长崎一开始就状况不断。从严格意义上讲,后者是一次失败行动。  相似文献   
53.
睿智的目光、谦和的微笑、瘦削的脸颊,王方定院士给人的第一印象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虽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早已消散,但是时光的流逝却无法冲淡人们对这位德高望重科学家的敬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的敬业和奉献精神、克己奉公的品质、大公无私与虚怀若谷的胸襟,都已深深印在每一个熟识他的人的心中,并时时感染和激励新一代核工业人努力探索、追求奋进。  相似文献   
54.
《国防》2005,(5):71-72
我国 著 名 科学 家 钱 学森 曾 说道:“隐身技术的出现,与当年的原子弹具有类似的意义。”的确如此,隐身技术是战术思想的革命,像当年迷彩服的出现一样,是战争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它针对的是现代电子传感器,人们也称之为信息化战争时代的“电子迷彩服”。所谓隐身技术,是指降低飞机、导弹、舰艇、坦克等目标的可探测特征,使敌方探测设备难以发现的综合性技术。采用该技术,可避免被探测和跟踪从而避免被摧毁,成为作战平台提高防护力、加强作战突然性的主要技术途径。隐身技术包括雷达隐身技术、红外隐身技术、可见光隐身技术和声波隐…  相似文献   
55.
赤子·巨星     
2001年,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763号小行星,被相关国际权威组织命名"钱学森星"。承载着这样一个光芒四射的名字遨游于太空,千秋万代为世人瞻仰,这颗小行星真够幸运!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留学美国,一年时间完成硕士学业,28岁就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他师从科学巨匠冯·卡门,  相似文献   
56.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泄漏事故概况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4月26日,位于前苏联乌克兰地区基辅以北130公里的普里皮亚特市的核电站,发生了自1945年日本遭受美国原子弹袭击以来全世界最严重的核灾难。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当日凌晨1时许,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火光四起,烈焰冲天,火柱高达30多米。爆炸源是4号反应堆,其厂房屋顶被炸飞,墙壁坍塌,大量的碘和铯等放射性物质外泄,致使周围环境的放射剂量高达200伦琴/小时,为允许指标的2万倍,1700多吨石墨成了熊熊大火的燃料,火灾现场温度高达2000℃以上。救援直升机向4号反应堆投放了5000吨降温和吸收放射性元素的物质,并…  相似文献   
57.
1945年7月16日早晨5时30分,美国在新墨西哥州阿拉默果尔多沙漠核试验场,爆炸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获得成功后,当时许多台仪器测试出这颗原子弹的威力为1.8万吨 ̄1.9万吨梯恩梯当量。这颗威力特别巨大的炸弹,对美国杜鲁门总统、军政要人、总统科学顾问以及从事核科学技术研究的许多科学家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各种见解和主张。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紧接着而来的问题是,如何使用原子弹。当时的世界战争形势是,德国法西斯已被盟军打败,被迫投降,日本正在作最后抵抗。毫无疑问,日本将是当时原子弹轰炸的目标,但是,对日本是否使…  相似文献   
58.
一个人类永远值得记住的日子1945年8月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顷刻间,一座美丽的城市变成了废墟。这一天人类不仅第一次看到了原子弹的能量和威力,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原子弹的恐怖和可怕——摧毁世界是那么的容易。“ojweh!”(我很痛心!)这是爱因斯坦,这位有人称为“原子弹的祖父”的天才物理学家在得到这一消息时的唯一反应。爱因斯坦当时的心情,恐怕谁都难以描述清楚。不管怎样,历史永远把这一刻记录下来了。一个神圣的物理学定律E=mc2在原子弹爆炸一年之后,1946年7月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刊登了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  相似文献   
59.
《国防科技工业》2009,(10):F0002-F0002
45年前的10月16日,中国西部的大漠戈壁上升起壮丽的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向世界宣布:中国不仅树立了国防尖端科技的丰碑,更铸就了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的基石。  相似文献   
60.
氢弹与海水     
马志杰 《环球军事》2009,(21):55-55
1952年11月1日,美国在太平洋埃尼威托克岛进行了代号为“迈克”的世界上首次氢弹原理试验,其装置以液态氘作热核装料。该弹的爆炸威力相当于1000万吨梯恩梯炸药,是投在日本广岛那颗20000吨级原子弹的500倍,其体积比载重汽车还大,全重大约65吨。那么,制造氢弹的主要材料是什么?又在哪里寻找呢?一时成为各国新闻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