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9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6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41.
讨论了两个与矩阵有关的问题。对问题 1 ,给出了其阶数从 1到 5时的回答 ;对问题 2 ,给出了其彻底的否定回答。所获的结果许多情形下还可推到更广泛的情形。  相似文献   
942.
采用电化学沉积工艺直接向组装在单晶硅片上的聚苯乙烯胶体晶体中填充金属Ni,成功制备了Ni的反opal光子晶体。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研究了单晶硅表面的化学刻蚀对Ni的电化学沉积过程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等对Ni反opal光子晶体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对其光学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单晶硅片表面进行化学刻蚀有利于金属Ni的电化学沉积;在PS胶体晶体模板中电化学生长的金属Ni呈多晶状态,去除模板后形成了金属Ni的有序多孔结构。  相似文献   
943.
面向任务指控系统时延分析模型及其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任务指挥控制系统是为了完成一个或多个作战任务,而将现有的相关指控系统互联互通形成网络,各种作战信息可以在网络中传输和共享的动态构建的系统.现代高技术战争模式下,时间延迟是评价面向任务的指挥控制系统构成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指控节点的图模型,分析面向任务指控系统的结构及其中各种命令流、信息流的特点,采用网络信息熵来反映指控节点网络对信息的协调能力.通过研究和分析已有时延模型的缺点,并考虑实际应用的条件,对模型的惩罚函数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944.
针对已有空中目标威胁评估方法主观性强、稳定性弱、评估过程不连续的问题,综合考虑目标运动特性与目标属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贝叶斯(dynamic bayesian network, DBN)和逼近理想解法(TOPSIS)的融合威胁评估方法DBN-TOPSIS。通过分析来袭目标特征指标间的依赖关系,建立空中目标威胁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理论处理连续型特征指标,统一指标形态,利用DBN进行动态威胁度等级概率推理。构造模糊DBN推理结果与TOPSIS评估矩阵之间的映射关系,采用TOPSIS法将威胁评估概率一维向量转换为确定数值,进行空中多目标威胁度准确排序。实验结果表明,融合威胁评估方法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45.
针对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多无人机任务规划解空间维度不确定、任务需求随时间变化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多维粒子群算法的多无人机任务分配方法。该方法构建了适应度函数集,应用多个适应度函数来限制种群趋向,同时采用基于时变目标价值的映射变量,建立目标价值随时间变化的多无人机目标决策模型;而后引入整数编码机制,构建面向任务序列的多维粒子,利用改进的自适应多维粒子群算法,得到最优维度下多无人机的任务分配优化方案。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改进多维粒子群算法的多无人机任务规划方法可在最优解空间下,获得更好的任务动态分配效果,收敛速度更快,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46.
针对“低慢小”无人机的空中威胁,各国均大力投入反无人机技术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密度-距离空间的红外单帧检测新方法。利用红外小目标在有限的区域内拥有比邻近区域更高的灰度值特点,提出密度与距离概念,建立密度距离空间。通过等效目标的定位方法将不规则的目标区域转换成规则的几何图形来获得准确的目标位置。实验结果表明:密度-距离检测算法在复杂背景下具有更好的检测性能和鲁棒性,当目标明显且存在连续背景杂波时AUC值接近于1;平均每帧的检测时间为0.021 2 s,同时兼顾了检测精度和检测速度。该算法不受无人机自身尺寸和形状变化的影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适合多种背景下的单帧红外小目标检测。  相似文献   
947.
无人机蜂群作战正朝着智能化、实战化迅猛发展,将在未来战场上造成巨大威胁,反无人机蜂群作战研究势在必行。针对无人机蜂群发展历史、研究进展、实战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并从探测跟踪、硬毁伤、软杀伤手段三方面梳理国外反无人机蜂群作战研究现状,其中,硬毁伤手段包括通过常规武器、定向能武器和武装格斗无人机对抗打击,软杀伤手段包括电子干扰、欺骗控制。最后,提出反无人机蜂群作战的未来发展趋势:无缝全面探测预警和高效智能决策部署;常规新型武器协同,软杀伤硬毁伤结合;多维智能体系作战,标准制定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48.
惠琦  张涛  徐霄冰 《国防》2006,(2):61-62
现代城市反空袭作战中,加强城市民众的心理防护,构筑广大民众坚不可摧的心理长城,对夺取城市反空袭作战的胜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集中稳定的领导机构是民众心理防护的前提某些军事强国信息化条件下的空袭制胜战略,实际上是一种军事恐怖主义的单向压制战略。普通市民在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下,精神负担会日益加重,极易陷入混乱和恐慌。所以,未来反空袭作战中,必须有一个集中、稳定的领导层来统领全局,增强城市民众的凝聚力。这个领导机构必须区别于以军事抗击为主的指挥机构,要以普通民众为工作的中心,能够在紧张、激烈的战场局势下组…  相似文献   
949.
智能雷是集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于一体的新型作战武器系统,具有自主识别、定位、跟踪并主动寻的及自毁的智能化武器装备.介绍了地雷的种类、几种智能雷作用原理与特点,分析了智能雷的关键技术,以及智能雷在特种作战中的运用方式,为未来特种作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50.
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显著特点是参战单位多、对抗关系复杂、战争不确定因素增加,如何在此情况下客观评估部队的作战效能是作战研究领域一个重点和难点。通过综合运用定性分析法、网络分析法、战斗效能指数法、作战模拟及系统动力学等多种方法和理论,建立了一种可对部队作战效能进行评估的综合评估法。并以高技术条件下岛上进攻作战中装甲团的作战效能评估为例,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实施过程,认为该综合评估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