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节日早报     
白露每年公历9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节气。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是说此节气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这时,人们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此时白天的温度虽然仍可能达到30多摄氏度,可是夜晚之后,气温就会有非常明显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走近赤壁     
贾凤山 《国防》2007,(6):72-73
赤壁,因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而闻名于世.赤壁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八大战役之一,毛泽东在其<论持久战>中曾写道: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的著名战例.这次到湖南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学习,终于有了这个机会遂我多年的梦想和企盼.  相似文献   
13.
《三略》成书于东汉晚期,作为黄老兵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思想特色即在道家最高哲学范畴--"道"的统摄指导下,兼容博采诸子百家军事理性认识之长,使之相辅相成、互为弥补,浑然一体,应形无穷.而《三略》将阐说政略问题置于中心位置,致力于总结和揭示治军御将的具体原则,则充分反映了汉代兵学主题已由"取天下"转移为"安天下",这正是大一统时代文化精神在兵学领域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4.
南宋时期,武学作为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于宋高宗绍兴十六年和二十六年两次重建。此后,历经孝、宁、理等朝发展,在承继北宋武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更加完备的招生、培养、管理、除官等制度,在中国古代军校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但由于当时武举不兴,武学地位低下,办学规模较之北宋大幅缩小,其军事功能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5.
安史之乱爆发,使华北陷入战争的泥潭,特别是安史之乱后期,中央和安史叛军主要在华北一带争夺,这里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有些学者认为安史乱后,华北经济从此便衰落下去,也有些学者不赞成此说.那么,华北平原是否由于安史战乱而一蹶不振呢?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革命史上,周恩来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很早就认识到军队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大革命时期就重视革命军队的创建工作,后来对红军的建设和发展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军事思想植根于中国古代兵学文化的土壤,它的战争观、军事伦理价值观、战争谋略法等思想,与中国古代社会"仁战"、"义战"、"以民为本"、"以奇制胜"、"以礼治军"等战略方法、战略思想一脉相承,同时也是对古代兵学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是中国革命战争实践、马列主义军事思想和古代兵学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国防历经强盛与衰败,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遗产,从中可得出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国富是国防强盛的基础;国家政治清明决定了国防的兴盛;重视励士及建立科学完善的军功奖励制度是国防兴盛的内因;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是国防强大的条件;改革与创新是国防兴盛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9.
读完一本书     
清朝成丰年间,吴县(今江苏苏州)有一个人中了进士,以翰林编修进入南书房任职,类似于现在的书目编辑。一天,成丰皇帝询问他:“你闲暇时常用什么方式消磨时间?”这人回答道:“我闲暇的时候读《汉书》。”  相似文献   
20.
杨萍 《军事史林》2014,(8):51-52
中国古代汉朝军人之服色的基调为红色。《周礼·司服》汉·郑玄注:“今时伍伯缇衣。”《说文》:“缇,帛丹黄色也。”缇色接近现代的桔红。不仅衣服,头上戴的弁也是以荦末韦即用茜草染成浅红色的皮革制作的,和穿黑衣的文职官吏有明显的区别。汉代军人戴的弁有如后世的搭耳帽,颔下可用缨扎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