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通过对传统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说的理论分析,提出了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而且是第一和决定性的独立要素的观点,并论述了确立这一观点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2.
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运用以矛盾分析法为核心的辩证法,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观。在他的社会主义本质观中有以下几种矛盾的联结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先富与共富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83.
历史的创造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都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当作指导工作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自党的十八大起,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旗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策略,以更有效的方式推进党的群众工作。研究新时代人民群众观对于深化改革、改善民生、促进党群关系和谐、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早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较强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4.
人的问题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马克思站在唯物历史的立场上,从人的本质、发展、需要和价值四个方面阐述他的人学观点,为人学的研究指明了科学的方向。马克思人学观对于在社会发展中解决人的问题仍然具有当代价值,其为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85.
新时代关于劳动问题的论述是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重要指导纲领,新时代劳动观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劳动价值论进行理论创新与科学发展的结果,其理念的生成历程需要从思想来源、科学内涵、实践途径三个角度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86.
画里话外     
《兵团建设》2013,(6):55
幽你一默搞怪达达兔浪漫囧事我渴望的最浪漫的事就是有一天我们都老了,在温暖的午后,我躺在你的腿上,你替我掏耳朵。你温柔地问我:"这个力道行吗?"我没有回答,你缓缓取下眼镜,开口说:"又掏聋了一只。"  相似文献   
87.
本文根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空军胜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着重阐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人民空军观和空军建设与运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归纳概括了党的空军科学指导理论的基本构成、内容体系和主要观点,充分肯定了其重要的历史地位、科学价值及重大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8.
近代以后,由于中国日渐落后,日本逐渐从崇拜和敬重中国的观念中淡出,一变而为轻视中国。辛亥革命前,日本陆军经过多次和中国交锋,亲身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和软弱,更加助长了他们轻视中国的观念。北洋军阀时期因中国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日本便以在中国扶植代理人的方法攫取权益,形成一种乱中图利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日本仍旧无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旨和军事实力,以一种陈旧的眼光看待中国,视中国为非统一国家。正是日本陆军一贯持有轻视中国的观念,使日本一步步走向侵略中国的道路。  相似文献   
89.
《兵团建设》2007,(11):113-114
面对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中国共产党倡导什么样的世界秩序观?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这个问题作出了鲜明而深刻的回答:"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相似文献   
90.
人民观是邓小平历史观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是一切工作的根本着眼点。如何看待邓小平的人民观 ?文章从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和实现途径等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