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04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24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128篇 |
2013年 | 172篇 |
2012年 | 205篇 |
2011年 | 168篇 |
2010年 | 164篇 |
2009年 | 166篇 |
2008年 | 237篇 |
2007年 | 249篇 |
2006年 | 238篇 |
2005年 | 220篇 |
2004年 | 130篇 |
2003年 | 78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01.
9月28日,国防科工局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艺演出。国防科工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求发,党组成员、副局长孙来燕、虞列贵、黄强、王毅韧,党组成员胡亚枫,驻局纪检组组长王双林,总工程师刘东奎、直属机关党委书记蒲凌霄、总工程师吴忠琼出席庆祝活动。 相似文献
902.
903.
904.
新春开训之初,广东某预备役旅首长机关紧急拉动6营2连,挺进粤西地区,通过“战术课题牵引,实兵拉动演练”的方法,围绕机关和基层在遂行任务中存在的问题,抓弱项、补短板、强素质,取得了8项训练成果。 相似文献
905.
31、在人们相互拥抱、弹冠相庆的时候,他却悄悄地退出人群,衣带不解,躺在床上睡熟了“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毛泽东主席及时地就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重要指示。作出这个指示,有两个依据:一是国际局势。20世纪50年代,氢弹在美国、前苏联、英国几个大国都已经相继研制成功,并装备了部队,中国要想不被人欺负,尖端国防科技就不能落人之后;二是中国国防高科技的基础。中国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以及中国核武器研制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激发了毛泽东主席的民族自信心。他坚信自己的科学家既然能够把原子弹搞响,他们同样… 相似文献
906.
陈涛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学报》2006,22(3):64-65
高校科研工作的水平、其对教学的支撑作用是高等院校教学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方面。从科学研究与教学相辅相成的客观规律出发,阐述了公安院校中科研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与教学紧密结合的必要性,并就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的机制建立、主要内容、方式和形式等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907.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民用高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一大批优秀的科学技术成果,这些技术成果中有许多是军民共用的专利技术,具有重大的军事应用价值,对于加快我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这些技术大多拥有专利,受国家专利制度的保护,专利的独占性给这些技术在国防领域的应用带来障碍,使民用技术转为军用的成本升高。在目前我国军费不可能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要加快国防建设步伐,迅速提升国防实力,实施民用专利国防强制许可势在必行。一、建立民用专利国防强制许可制度的必要性民用专利是相… 相似文献
908.
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健全军民互动合作的协调机制,是我国初步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新体制后,中央对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机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十一五”期间国防科技工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军民互动合作是从机制上实现寓军于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我国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实施“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方针时期。由于可以依托70年代以来形成的国际政治多极化格局,大幅度压缩国防开支,这一阶段的军民结合主要表现为军转民。军转民方针强调的是“以民养军”,即通过军工企业转产… 相似文献
909.
在百花争艳的五月,精心筹备多时的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工作会议隆重召开了。这是关系到全行业创新发展的一件大事,我们表示热烈的祝贺!这次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部署实施《国防科技工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认清使命,明确方向,动员全体干部职工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而努力奋斗。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央做出了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决策,并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现… 相似文献
910.
孙家栋,我国著名的火箭和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29年4月孙家栋出生于辽宁省复县。194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1951年被空军选派到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设计维修及管理,1958年毕业时荣获斯大林金质奖章。回国后,他是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总体主任设计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1999年,他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3年,他出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作为我国自己选拔培养的航天专家,已逾古稀之年的孙家栋,依然在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他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各种书籍、文件和技术资料。接受采访也不时地被电话铃声打断,但这丝毫不影响这位老科学家缜密而连贯的思维。他的言谈铿锵有力而语重心长,他思考更多的是我国航天未来发展的问题。因为,他的目光在浩瀚苍穹,他的事业在万里星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