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51.
新形势下,民兵预备役部队肩负着支援保障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应急维稳、抢险救灾等多样化军事任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与之相适应,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工作机制,改变工作方法,深化民兵预备役建设调整改革.  相似文献   
252.
人武部是民兵预备役工作的一线指挥部,是省军区(警备区)建设的一个重点.长期以来,由于对人武部本质属性认识不清,对人武部自身的角色把握不准,人武部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建思路不清晰、工作连续性不强、建设主线不突出、协调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制约着人武部全面建设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53.
近几年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的共同努力,国防动员建设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离形势任务的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各级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进一步加强军地统筹协调,共同推进国防动员建设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54.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军事斗争准备的深入,人武部的职能任务进一步拓展,担负的政治和社会责任越来越重.与之相适应,必须充分认清人武部的地位作用,切实理清工作思路,把握工作重点,采取有效措施,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加强人武部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255.
预备役部队是我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人员军地结合,编组形式多样,部署点多面广,预备役官兵中退伍军人和专业对口人员比例高,素质基础好,突击能力强,在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具有重要地位作用.  相似文献   
256.
李文纲 《国防》2009,(12):26-27
军地联合行动是抢险救灾的重要方式。军地如何联合做好抢险救灾准备,成为军地双方都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就省军区系统与同级地方党委政府联合做好抢险救灾准备而言,研究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57.
新时期新阶段,我军担负着"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新使命.我军及其后备力最的职能任务是一致的,必须在加强应战这个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同时,充分做好非战争军事行动准备,不断提高遂行应急任务的能力.为此,一要健全联合指挥机构.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托省、市、县和省军区、军分区、人武部现有应急指挥机构,采取平时单独预编、用时统一合编的方法,自下而上搭建军地合成、层次合理、上下协调、运转高效的联合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各种预案、明确各自责任、熟悉指挥程序、掌握组织方法,确保遇有情况能够迅速行动、有效应对.  相似文献   
258.
林士涛 《国防》2009,(12):44-44
新时期新阶段,我军担负着“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新使命。我军及其后备力量的职能任务是一致的,必须在加强应战这个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同时,充分做好非战争军事行动准备,不断提高遂行应急任务的能力。为此,一要健全联合指挥机构。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托省、市、  相似文献   
259.
李继忠  张战利 《国防》2009,(12):65-65
通常,民兵遂行非战争军事任务,是在地方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的统一领导下,与地方应急力量联合进行的。因此,必须着眼增强整体行动效果,健全军地联合行动体系。要依据围务院、中央军委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建立军地结合、  相似文献   
260.
韩朴明 《国防》2002,(9):31-32
省军区系统的“军事常委”如何才能履好职尽好责?我在8年多的“军事常委”工作实践中体会最深的是8个字:惟真惟实,有为有位。 积极参政议政有真情感 作为地方党委的“军事常委”,要有强烈的爱民、为民、富民、安民的主人翁精神,不当“挂名常委”、“客座常委”,将自已融于地方党委集体领导之中,积极参与地方党委集体领导,尽量多参加常委会和地方组织的重大集体活动。参加地方党委常委会时,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事关大局的问题上,要积极发言,表明军方的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