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8篇
  免费   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山西某预备役团党委坚持把军民融合发展理念熔铸于驻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主动作为,破解难题,努力在支援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参加抢险救灾、参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维护驻地社会稳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
李洪  王信 《华北民兵》2011,(5):33-33
在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南郊区109国道两侧,军分区植树绿化造林基地的宣传牌醒人眼目。军分区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200余人在方圆100亩的土地上挖坑植树、锄土浇水,为临汾市添植新绿。临汾军分区正式吹响了服务地方转型跨越发展的"进军号"。临汾市十二五期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一出台,军分区党委敏感地认识到,军分区作为市委的军事部和市政府的兵役机关,在地方转型跨越发展中使命突出,责任重大,大有作  相似文献   
83.
蔡斌  杨平  谭显伦 《国防》2011,(7):24-25
走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在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探索利用地方资源优势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方法路子,对于实现"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的军民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4.
马渊 《国防》2011,(9):31
众所周知,国防动员与政府的危机应对动员(应急动员)存在许多相通之处:一是以资源配置为核心内容。无论是政府应急动员,还是国防动员,其核心都是在非常状态下,政府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满足应战或平时危机应对的  相似文献   
85.
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国家发展战略和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队传统任务的延伸和扩展。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性、多变性,以及我们肩负历史使命的紧迫性、重要性,要求民兵和预备役部队能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供强大力量支撑和保证。一、预有准备,快速反应。这是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前提。非战争军事行动具有意外突发、预警时间短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必须做到预  相似文献   
86.
记者:“十一五”期间,江西国防科技工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种自然灾害影响,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在完成军工企业改革脱困的基础上,各项建设取得突出成绩,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初见成效,为国防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87.
《国防科技工业》2011,(2):55-55
四院"十一五"发展目标全面飘红,成果丰硕。在过去的五年里,四院在党和国家、地方政府各级领导亲切关怀下.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履行富国强军使命中不断创新.在加快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强劲的步伐,  相似文献   
88.
在分析剩余射程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弹道特征参数弹道高y及速度矢量分量Vx和Vy为解释变量,以回归分析方法为数学工具,建立脉冲末修弹剩余射程预测模型。以目标点与弹丸预测落点之间的差值为广义弹道偏差,结合数值仿真,对落点预测导引进行深入研究,验证了回归分析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9.
李成  张容胜 《国防》2011,(8):34-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以下简称《国防动员法》)规定:"国防动员经费按事权划分的原则,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建立国防动员经费保障机制,是学习贯彻《国防动员法》的要求之一,是推进国防动员建设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修志是中华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