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针对在海上动基座条件下舰载垂直发射装置的安装精度和发射架导轨状态参数的检测问题,在分析其技术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测距仪差分原理实现对水平误差的检测;采用数字激光自准直仪解决发射筒各架体的垂直度测量。并通过对该检测方法进行的不确定度分析与计算,验证了该检测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2.
在美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资助下,美国MLB公司演示了其V—Bat垂直起降无人机运送和放置载荷的能力。V—Bat无人机装有一套立体视觉系统,可在悬停飞行时确定目标与自己的相对位置,之后利用新开发的控制算法引导V—Bat无人机自主飞行,并控制该机上的机械臂(长约1.8米)精确抓取并放置目标物。  相似文献   
133.
小型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悬停续航性能取决于推进系统的性能。基于电池、电机、电调的质量模型和螺旋桨的推力-功耗关系,利用电池的恒流放电模型建立了垂直起降飞行器的续航时间评估模型,分析了推进系统参数和有效载荷对飞行器续航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论可用于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总体设计和推进系统选型。  相似文献   
134.
通过实验,在使用未冷却直调3.63 GHz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的简单强度调制和直接检测系统中,首次证明在800 m OM2多模光纤上采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进行64 QAM(正交幅度调制)编码实现实时点到点通信,传输速度为11.25 Gb/s,功率损失1 d B。  相似文献   
135.
中国新近列装的052D型导弹驱逐舰未来也有可能装备一种新型垂直发射系统,以提升发射反舰和对陆攻击巡航导弹的能力。在陆射型巡航导弹数量充足的情况下,如果中国再大量增加空射型和舰射型巡航导弹的话,中国人民解放军未来在应对台海危机和其他海洋争端时将更加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36.
杨平 《环球军事》2014,(16):43-45
近年来,在“亚太再平衡”战略背景下,美军海外部署力度日益增强。当前,直升机以及V-22“鱼鹰”系列倾转旋翼机由于受到自身速度和作战效能的限制,不久的将来很难满足亚太地区的作战需求。除了美军的“联合多用途直升机项目(JMR)”用以取代现有直升机外,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2014年3月又推出了新型垂直起降飞机研发计划,项目代号暂定为垂直起降“X-型机”。  相似文献   
137.
针对远场窄带相干信源的二维DOA估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垂直阵列的解相干算法,利用垂直阵列模型特性,在3个线性子阵列进行分维处理运算。在每一个维度,运用空域平滑算法构建数据协方差矩阵实现解相干,并结合ESPRIT算法分别估计信源与各线阵的夹角,利用其中一个角度来组合其他两个角度,实现参数配对。仿真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空域平滑DOA矩阵法,算法的稳定性、估计精度都较高,适用于低信噪比和短快拍情况。  相似文献   
138.
2010年6月10日,美国最新一代的F-35B战机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海军基地成功进行了垂直起降试验,成为世界上第一种超音速的“短场起飞、垂直降落”战机。  相似文献   
139.
针对目前水面舰艇对火力兼容性的需求,分析了基于垂直发射武器系统的火力兼容问题的特点。通过建立垂直发射导弹的弹道仿真模型及蒙特卡洛法仿真,分析了导弹垂直段和转弯段弹道的散布特点。结合弹道特点和火力兼容问题所研究的重点提出了建立基于垂直发射武器系统的火力兼容控制模型的方法,并初步给出了一个模型,对解决垂直发射武器火力兼容问题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