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7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1 毫秒
591.
立足于实战对抗背景,运用改进的ADC效能评估模型,研究了陆基常规导弹主战系统的作战效能,其研究方法可为导弹武器作战系统的指标论证、工程研制和作战运用等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92.
通过对光电跟踪仪安装时水平度调整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利用坐标变换算法,用以实现光电跟踪仪安装时水平度的快速调整.利用该算法不但可以减少安装时的测量次数,节约安装调整时间,而且提高了设备安装时的测量精度,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文中还对该方法的测量计算误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93.
根据遭遇战斗的特点,运用随机格斗、微分对策数理战术模型,研究坦克分队遭遇战斗最优火力运用策略问题.研究得出的结论符合坦克分队战术特点,为坦克分队指挥决策提供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594.
阅读     
《现代舰船》2012,(10):58
米格-29——第三代战机之最经典(Ⅰ)(Ⅱ)作者:叶菲姆戈登等著李向阳译出版:军事谊文出版社出版日期:2011年3月本书深度揭秘了米格-29的研制过程、构造、性能及出口情况。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开始进行第四代战斗机的概念性工作。第四代战斗机将装备新型空空导弹和复杂的武器控制系统,最新科技都将被应用其中。苏联三家顶尖的飞机制造企业都参与其中。1977年10月米格-29第一次试飞。在米  相似文献   
595.
践行“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应在具体化上下功夫,要充分认清具体化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具体化的本质要求;领导机关要作具体化落实的表率.  相似文献   
596.
为揭示柱壳屈曲变形的发展机理及屈曲波与弹塑性应力波耦合传播间的关系,运用非线性显示动力学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承受轴向高速冲击载荷作用下柱壳的弹塑性后屈曲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柱壳在轴向高速冲击下的弹塑性轴对称动力屈曲,主要屈曲变形发生在柱壳的两端,屈曲变形的产生及发展与应力波在壳中的传播过程密切相关;塑性应力波在整个屈曲过程中起了绝对支配的作用;屈曲波的产生及发展,都与塑性波的传播及反射有关;弹性应力波由于在整个屈曲过程中持续的时间极短,处于次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97.
融洽、和谐的员工关系,是维护企业稳定性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企业活力,塑造良好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98.
为研究埋入式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适用性,总结前人经验并经大量现场调查研究,提出埋入式抗滑桩支护的3种失效模式,即桩后滑体整体失稳、桩顶滑体越顶失稳和桩前滑体滑移失稳;并从失效模式入手,简化埋入式抗滑桩支护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型。结合定点剪出的破坏假定,用传递系数法分别验算桩周3部分土体即桩后土体、桩顶土体和桩前土体的稳定性。最后在埋入式抗滑桩支护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围绕滑体几何形态、滑面倾角、滑带及滑体力学性质等关键因素,对埋入式抗滑桩的适用条件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埋入式抗滑桩置于平缓段有利于其阻隔作用的发挥,保证桩前滑体的稳定性;置于滑体强度大于滑带强度的滑坡,有利于利用滑体较高的土工参数;置于坡面平缓的滑坡,有利于桩顶滑体的稳定。  相似文献   
599.
廖氏吸收边界条件具有吸收效果好、编程易实现、无需分裂场量的优点,但其数值计算稳定性不佳,无法运用到需要进行长时间迭代的数值计算中去,这极大地限制了其运用范围。文章针对廖氏吸收边界条件数值计算稳定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思想的改进其稳定性的方法,这种方法和以往方法相比,实现起来非常简单,在保证廖氏吸收边界条件良好吸收效果的同时,改善了其稳定性,扩展了高阶廖氏吸收边界条件的运用范围。  相似文献   
6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