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于LUT的双正交小波滤波器VHDL模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HDL是EDA领域中电路设计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具有良好的结构化设计和行为建模能力。首先,利用VHDL对双正交小波滤波器复杂算法电路建立结构模型。然后,利用算法建模和数据流建模相结合的混合建模方法建立行为模型。最后,利用仿真软件对模型进行波形仿真,并根据仿真结果对模型进行修改以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传统信道化接收机结构复杂、运算量大的问题,介绍了一种新的多相滤波宽带数字信道化接收机的实现算法。该算法由多相滤波的定义经过公式变形推导出,并引入了重叠一半的数字信道化滤波器组,实现了全概率截获。根据实际工程需要针对大带宽的信号对该算法进行了仿真,取得了较好的仿真结果。该算法是一种高效运算,适合弹上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钢制强化玻璃纤维制双层油罐贯通间隙空间进行优化设计,针对目前市场上主流双层油罐间隙空间的结构特点,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软件CFD,基于多相流流体体积模型,对双层油罐内罐发生渗漏后渗漏液体在贯通间隙空间的流动特点进行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液体在间隙空间流动时,其表面力对流动的影响占支配作用,体积力的作用可以忽略;当间隙垫片之间的距离≥0.8 mm,其对液体流动的阻碍作用开始减弱;主流双层油罐间隙空间的设计不合理,无法将油罐渗漏液体尽快引流到间隙底部。最后,根据液体在间隙空间的流动特点,对双层油罐间隙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针对复杂电磁环境中存在多个非均匀分布的、不同带宽的信号的情况,提出一种新的动态信道化接收机设计方法。设计一个半带滤波器,并通过内插运算压缩它的频率响应,形成周期频谱;对输入信号进行滤波,同时使原信号经过一定延迟后减去滤波后的信号,形成两路在频谱上互补的信号;用均匀分析滤波器组对得到的两路信号分别进行滤波分解处理,实现监视频段的均匀信道化;根据能量检测结果将属于同一信号的相邻子信道信号作为下一步重构处理的输入,并设计出相应的综合滤波器组提取信号。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验证了新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非对称的3相、6相和12相桥式整流电路,讨论了整流电压平均值的计算、整流电压波形的分析及电压纹波因数的计算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重叠一半的数字信道化接收机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叠因子的概念、推导并实现了在重叠因子任意的数字信道化接收机的高效结构.与重叠一半的数字信道化接收机相比,这个结构通过减小重叠因子使最大抽取因子至少提高了50%,从而大大减轻了对后续处理速度的要求.另外还探讨了重叠因子和系统运算量之间的关系,为重叠因子的选取提供了依据.最后,...  相似文献   
18.
电流变流体的流变性质和力学性质在电场里随电场强度的变化而实时地、可逆地发生变化, 这一特点使得它在自适应结构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电流变流体夹心梁是在两弹性层间夹入一层电流变材料, 通过控制电流变材料屈服前的流变性质和力学性质来达到控制整个复合梁的动态响应。本文通过建立两端简支的电流变流体夹心梁的结构模型, 模拟分析了复合梁的动态响应及不同激励频率下的优化电场。  相似文献   
19.
发展显微成像方法获得空间分辨率为1.57 μm/pixel的近场射流瞬态图像,分析超声速气流中液体横向射流表面波演化规律。采用流体体积法获得射流的三维形态及近场流场特征,研究近场流场结构及气液作用。射流的一次破碎过程主要有表面破碎和液柱破碎。其中表面破碎由气液剪切引起的K-H不稳定主导,液柱破碎由气液加速引起的R-T不稳定主导;射流柱表面局部压力的脉动是诱导产生射流迎风面表面波并促使其沿射流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射流柱与超声速气流作用形成背风面回流,近壁面液雾主要由表面破碎及背风面回流输运的液滴组成。  相似文献   
20.
针对在轨卫星规避拦截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强化学习和三维李雅普诺夫导航向量场(3D-LGV)算法。首先,采用3D-LGV产生收敛于椭圆轨道的趋近律,保证规避拦截后能再次入轨。其次,针对拦截卫星利用扰动流体动态系统算法(IFDS)产生扰动流场,利用该扰动流场对导航向量场产生的趋近律进行修正,从而保证卫星能有效地规避拦截。由于IFDS算法中扰动流场大小和方向主要受其中反应系数和方向系数的影响,采用近端策略优化深度强化学习算法作为决策层输出反应系数和方向系数,用于指导卫星在不同场景下提供合适的对导航向量场的修正。最后,通过将IFDS算法修正后的趋近律作为卫星的最终运动方向,实现了整个规避过程。在构建的不同场景下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滚动时域优化算法(RHC)、人工势场算法(APF)和传统IFDS算法,基于强化学习的算法决策时间更短、规避效果更好,在不同场景下均能实现有效规避。同时,对该算法进行蒙特卡洛仿真,统计结果显示卫星规避成功率高达98%。因此,此研究对智能方法在卫星规避拦截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