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0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近年来,随着军队干部制度的深化改革,地方大学生干部已经逐步成为我军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看,大学生干部队伍思想比较稳定,基本适应了部队生活,能力素质提高比较快。不少同志已经成为本专业的技术骨干,有的还走上了基层主官岗位。  相似文献   
402.
去年金秋,"哈尔滨"舰,圆满完成对新加坡、澳大利亚的出访任务归来不久,迎来了故乡的客人——110名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学生。大学生们与"哈尔滨"舰官兵一见如故,与这艘凝结着30多个国家核心技术的"中华第一舰"一往情深。从"哈尔滨"舰与哈尔滨市共建之日起,"哈尔滨"舰就成为哈尔滨市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市少年军校指定的国防教育基地。自行建造、1991年组建的第二  相似文献   
403.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极大挑战:教育环境的变化、学习解困难施展、学生心理解压有难度。文章提出了相应对策:高校应理性分析疫情时代下的社会形势,发挥“家校社”一体化联动教育模式;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自身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观念,做时代新青年。  相似文献   
404.
新时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神圣使命。强化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首先要将高校作为育人的前沿阵地,切实发挥高校思政课堂主阵地作用,其次引导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自我学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最后积极推进网络生态建设,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渠道,构建学史明志、知史爱党的学养环境,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05.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素养、爱国精神、使命担当的重要课程。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思政课协同育人。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因为经验的缺乏和认知的不足仍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困境。因此,必须要构建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推动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走向深入,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406.
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产生的育人效应下提高红色文化宣传力度。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形式,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不仅能够实现对教育资源的丰富,对于培养高校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  相似文献   
407.
高昊 《中国军转民》2023,(15):51-52
从现实角度来看,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我国人才大学生在未来能否成为我国国防体系的“顶梁柱”,主要取决于对其进行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的实际成效。本文以民族精神与国防教育的关联关系作为切入点,对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以及民族精神培养教育的重要性作出分析,并提出了二者协调发展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408.
党史是讲好高校思政课的宝贵资源。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切实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针对党史教育理解浅层化、党史文化活动建设力度不足、忽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的问题,提出要从“知”入手,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从“情与意”入手,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从“信与行”入手,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党史教育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赋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09.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和直接反映。网络舆情具有信息传播和意见交流的速度增快,参与主体数量增加且越来越关注公共领域话题,舆情主体具有强烈的倾向性并伴随着非理性表达等特点。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要着力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提升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自身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时代需要的青年人才。  相似文献   
410.
近几年,随着就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如果任其继续发展下去势必会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慢就业”现象是多方综合作用的结果。高校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其就业价值观、就业能力以及就业品格是择业、就业过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分析“慢就业”现象原因,探求各方的应对之策,才能促进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