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1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1.
李天明 《中国民兵》2008,(12):40-40
为吸引高学历青年投笔从戎,报名参军,许多地方出台了优惠政策。诸如征集时优先登记、优先体检、优先定兵,入伍后保留学籍、退还已缴纳的学费和住宿费等费用,尤其是在退役安置上,推出了不少新举措,对解除大学生入伍的后顾之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12.
地方大学生干部从参军入伍到退出现役的整个成长过程,大致可分为适应期、上升期、发展期三个阶段。实践表明,只要平稳、顺利度过适应期,他们就能尽快找到与工作接轨的“结合部”、发挥优势的“切入点”,表现出明显的后发优势。但第一任职能力偏弱是导致部分地方大学生干部不能顺利度过适应期的重要障碍,必须加以重视解决。  相似文献   
513.
全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大系列活动之一的第六届中国军校大学生电视演讲大赛,于10月15日至17日在深圳举行。我院研究生队学员武永辉获“优秀作品奖”。  相似文献   
514.
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思想及行为)的科学,而需要乃人之本性,是人的一切思想及行为的原始动因,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人的需要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其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本文拟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的特点相结合,以期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15.
对地方入伍大学生干部的培育,当前尤其要扎扎实实抓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和经常性思想教育;从关爱入手,促进其安心岗位积极进取;着眼长远,搞好素质提升中的传帮带;从严科学管理,促使其理想向现实的飞跃。  相似文献   
516.
<正>随着"一年两征"的实施,大学生征集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新兵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大学生新兵的思想行为特征,帮助他们发挥优势、克服不足,走稳走好"兵之初",是当前部队亟须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一、大学生新兵特征明显一是个性张扬、思想前卫。大学生新兵是"握着鼠标成长、敲着键盘说话、塞着耳机漫步"的一代,他们崇尚个性、追求时尚、观念超前,认识问题角度、处理问题方式、遵守纪律觉悟等都与部队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有很多抵触的地方。有的新训干部讲:"大学生新兵民主意识很强,过去那种‘我是干部你是兵、我说什么都得听’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相似文献   
517.
王馨 《中国军转民》2023,(18):126-127
照金精神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照金地区开展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反映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艰苦的奋斗历程。虽然革命斗争的硝烟已经成为了历史的烟云,但它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仍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芒。新时代新征程,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起更为强大、更加磅礴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518.
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其内在元素中蕴含的思想智慧、行为准则与精神品质有助于涉农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育、劳动观念的形成、人文素养的提升。然而,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在融入涉农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却面临着实施载体缺乏、农耕文化与思政教育断链、中华农耕文化吸引力缺失等实然困境。为此,需从三方协调入手,系统优化融入路径。第一,构建农耕文化新媒体平台,为思政教育增“新意”添“新翼”;第二,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发挥“以文化人”功能;第三,挖掘农耕文化资源,使思政教学更具“力度、温度、高度”。  相似文献   
519.
金雪峰 《中国军转民》2023,(22):123-12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这既是过往经验,也是时代要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摇摆时期,是迫切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群体。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原因,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正面对着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形势,所以应着力构建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让主流意识占据决定性位置,多筹并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20.
大学校园亚文化是青年学生所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其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模式和其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总和与概括。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存状况,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大等问题。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否定其价值意义,而应当对其进行冷静分析,肯定其质疑、反叛精神中的积极成分,肯定其在形式上的创新价值,并加以合理的引导,揭示其存在的弊端,认清其中的是与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