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强调学生写出想象丰富、新颖别致、语言优美、富有个性的高品位的文章,殊不知,在学生的写作中,教师的指导、评改、评讲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一堂好的评讲课,不仅是让学生欣赏好的范文,充分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而且可以极大的鼓励他们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写出内容美、形式美的好作品.那么怎样把评讲课上得精彩,使学生在审美欣赏中乐于创造呢?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教给他们好作品,不如启发创新的方法.因此作文评讲课要有一种新观念,新思路.即必须打破旧的思维定势、固定模式,顺应学生的天性,充分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42.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流行于西北高原的民间"花馍"就是这一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我国西北那片干燥灰黄的泥土地上,再普通不过的麦面馒头,却能摇身变成精致的工艺品,并且在其中凝注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特别是传统的春季来临和当地的婚庆嫁娶,更是少不了这种馒头工艺品——"花馍"。它伴随百姓生活而生,依附民俗风情而传承,虽然是一种寄存在舌尖上的地域文化,却折射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43.
正在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产生以前,哲学家和法学家多数把法作为目的。康德法哲学则强调:在法的视野中,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是主体而不是客体。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这一观点,并进一步总结:"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从根本上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价值。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这一名篇中提出,要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明确要求必须使人从宗教、国家、法律向人的回  相似文献   
44.
《诗经》韵律的建构及其审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的押韵形式多样、灵活自由,一直是后代诗歌创作的楷范.本文分析了《诗经》富韵、密韵、中韵、疏韵、易韵诸韵格的模式及建构的音律和审美效应,以提醒人们对《诗经》的艺术价值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45.
儿童审美教育要使儿童通过对美的形式的理解和由形式的想象。达到对人类本质力量的自我意识。由各种自然物的外观引到拟人化的类比联想,是审美意识发展的又一形式。通过艺术品的欣赏、表演和创作来发展主体的审美能力,尤其是拟人化类比联想能力,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儿童,则应从培养其对于语言艺术、造型艺术和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出发培育并发展其审美器官:言语器官、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及其三方面的素质: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调解真与善的冲突是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重视儿童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46.
从文学审美层次、政治历史层次、哲学层次三个方面对《红楼梦》的主题进行了论述 ,旨在从更深更广的层面来理解、欣赏这部文学巨著  相似文献   
47.
电影因形象直观可视性,失去了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诸种促使欣赏者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元素,从而消弱了欣赏者的审美能动性。因此,电影想要做到含蓄,无疑更富挑战性。如果能使艺术形象体现出一种含蓄美,观众对影片的创造就被激活了。  相似文献   
48.
中学音乐欣赏教学是实施美育、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优美的音乐可以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乐趣,能让学生的情感在欣赏音乐的联想中,得到美的熏陶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49.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认识到,音乐鉴赏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说出音乐表现的是什么,而是引导学生获得听觉的美感和个人情感与心灵的体验。而中学音乐鉴赏课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和空间。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从音响的感知到情感的提升,进而逐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已经摆在所有中学音乐教师的面前。  相似文献   
50.
学术期刊的编辑过程是对美的探寻、创造的过程,编辑的审美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期刊的质量。探讨学术期刊编辑的审美特点和审美过程,提高期刊编辑过程中的审美主动性,对提高期刊编辑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