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71.
首先分析了影响某型重机枪射击精度的影响因素,并以武器频率匹配准则为依据,以建立的机枪动力学虚拟样机模型为平台,通过灵敏度分析,找出导气孔横截面积、活塞的有效横截面积、枪机框质量、枪机质量和枪机框缓冲簧刚度等参数是影响武器射击频率的主要因素;利用序列二次规划优化方法对自动机结构参数进行优化,优化仿真结果表明,武器的射向一致性得到明显提高,这对于武器结构方案优化设计,提高武器射击精度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472.
由于现代战斗中大量使用各种先进的武器系统和技术装备,我坦克在战场上面临多种不同种类、不同价值、不同威胁程度的射击目标。然而,战场情形瞬息万变,需要考虑的因素错综复杂,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应用于指挥控制系统的射击目标选择方法来辅助坦克乘员进行射击目标选择。尝试应用构建云模型的方法对坦克射击目标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备选目标的一组排序。  相似文献   
473.
超视距反舰导弹射击方式优化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射击方式的选择是反舰导弹作战使用的重要内容。在超视距作战需求的牵引下,传统视距反舰导弹的射击方式受到了巨大挑战。为优化选择超视距反舰导弹的射击方式,建立了两种常用射击方式的导弹捕捉概率模型和目标机动模型,给出一种典型条件不同目标机动航向的导弹捕捉概率,结果表明采用有前置量方式射击无法有效提高超视距导弹的捕捉概率,甚至在某些典型条件下还低于无前置量方式射击的捕捉概率,指出无前置方式是超视距反舰导弹射击的优选方式。  相似文献   
474.
现代高技术条件下渡海登岛作战作为我军一种全新的作战样式,使得炮兵作战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射击效能受到严峻考验。如何提高渡海登岛作战中炮兵的作战效能,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部从1998年开始着手炮兵数字化建设试验,现已建成了炮兵群数字化指挥控制系统,实现了从侦察前端到火炮终端全程作业自动化、一体化。这一系统的建成,  相似文献   
475.
现代战场上的新型弹药——末敏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战争中,坦克数量的增加和性能的提高推动了反坦克武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各种火炮来讲,除了要求它继续完成传统火力的压制和支援外,还要求它们必须具有对坦克一类装甲目标实施远距离间瞄射击的能力。为了使常规火炮能在远距离对敌方装甲目标实施有效攻击,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开始对间瞄武器的改进做了大量的研究。在20世纪  相似文献   
476.
477.
为保证高炮动态射击诸元标准值程序能够在动飞试验前保证正确性,应用开放-封闭原则建立算法和适用于此算法的测试流程。算法基于所建立的中介坐标系,通过抽象出不同射表的通用接口,区分开程序中变化部分与不变部分,将算法复杂度从动态解题难度简化到静态解题难度;通过在不同试验间共享测试过程,使依此算法编写的程序不变部分和变化部分都可以在动飞试验前经过实际试验的检验。在多种高炮武器系统定型试验中的应用表明,此种方法可以在动飞试验前保证程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78.
479.
480.
计算声自导鱼雷直进射击成功概率的解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用仿真方法计算声自导鱼雷直进射击成功概率速度慢且计算的等概率线不光滑等问题,利用数学分析及概率统计的理论,给出了一个计算目标能进入直进射击的声自导鱼雷自导作用扇面概率的近似解析公式,并用仿真方法对这个公式进行了评价,数值实验发现,所得公式能满足一定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