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万庆良 《国防》2011,(6):30-31
国防动员建设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按照"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要求,围绕使命任务,积极创新实践,加快科学发展,不断提高国防动员建设质量效益。  相似文献   
82.
王玉生 《国防》2011,(10):40
随着非战争安全威胁的上升,我军担负着应战应急双重职能任务。加强预备役部队应战应急能力建设,必须针对其寓兵于民的特点采取对策措施。要始终坚持以应战能力建设为核心。军队应战争而生,打仗是军队的根本职能任务。目前,预备役部队由省军区系统直接领导。在未来作战中,预  相似文献   
83.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城市民兵建设,必须要以调整改革为主线,从新的视角,以新的思路,努力在提高平时应急应战能力上下功夫,在打牢基础抓规范上求深入,在改革创新谋求发展上见成效。  相似文献   
84.
《中国民兵》2012,(12):F0003-F0003
年终岁尾,贵州省兴义军分区民兵训练场上,一场实战背景下的实兵应急应战演练拉开帷幕。民兵防化分队、民兵通信保障分队、民兵医疗救护分队等8支专业队伍从领受任务、紧急出动到联合指挥,决策实施等各个环节,自如应对、稳妥处置各种急难险情。身临现场的贵州省军区领导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党政领导对民兵过硬的应急应战本领,无不竖起大拇指。  相似文献   
85.
朱毅  陶红军  魏化勇 《国防》2006,(9):48-49
民兵是国家“三结合”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安全是现代国家安全的基本特征。新世纪新阶段,要坚持“平战结合、建用一致”的原则,按照“平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要求,大力加强和改进民兵建设,全面提高民兵维护国家综合安全的能力。一、调整优化组织,努力构建紧贴民兵“双应”需求的组织体系着眼精干够用,压缩组建规模。以满足任务需求为依据,综合分析本地区民兵战时和平时可能担负的兵员动员、防空防卫、支前保障、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等任务需求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科学确定民兵组建规模,做到规模适度、精干够用,坚决砍掉战时轮不…  相似文献   
86.
经济动员准备,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以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是用于军事目的还是非军事目的,区分经济动员是为了应战还是为了应急.在经济动员准备中将应急与应战融合起来,是国防建设贯彻平战结合、军民兼容方针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7.
来论摘要     
贾瑞帆 《华北民兵》2005,(11):34-34
新形势下预备役部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预备役部队战斗力的生成与提高,一是靠编组,二是靠教育训练,三是靠有效的管理。从严治训是从严治军的重要内容,是生成与提高战斗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8.
平时应急、战时应战,组织指挥国防后备力量圆满完成平时和战时这两大任务,确保应急能过硬、迎战能打赢,是省军区系统各级领导肩负的最根本的使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双应”指挥能力的高下是衡量省军区各级领导干部是否称职的基本标准。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双应”指挥能力得以提高、并使“双应”指挥得以顺利实施呢?这里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89.
《国防》2009,(11)
前不久,陕西省国防动员委员会组织全省国防动员系统进行了应急应战一体化综合演练,依托省军区三网合一系统,采取网上动员、网上指挥、网上检查、网上观摩等方法,重点演练了紧急征召、保交护路、专家支前、应急救援、抢险救灾等应战应急行  相似文献   
90.
岗位练兵年年搞,今昔相比大不同。河南省南阳军分区坚持以提高应急应战军事能力建设任务为牵引,依据《民兵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要求,聚焦中心抓训练、突出重点抓应急、问责问效抓落实,科学规范岗位练兵的内容、素质、标准、运行机制和组织领导等重点问题,有效提升了民兵预备役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