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63.
针对一体化弹丸出炮口后弹托由与弹体接触到绕弹托质心做六自由度运动的过程,提出一种基于弹托分段分离运动并采用动网格技术耦合流体控制方程和六自由度运动方程的弹托分离仿真模型。以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为例,仿真分析不同马赫数下的弹托分离情况,并探讨弹托和弹体气动系数在分离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仿真结果表明:弹托分离马赫数越大,分离轨迹越靠近弹体且分离时间越短,但对地分离横向位移越大。通过与试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所提弹托分离仿真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4.
当前,城区作战对坦克、卡车等战术车辆的防护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被动防护系统(如装甲板)已经基本达到了它的性能极限,因此研制能主动拦截来袭弹丸的主动防护系统成为提高车辆防护力的重要措施。在近日开幕的2008年欧洲萨托利防务展上,德国莱茵金属防务公司和 IBD 公司联合推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主动防护系统的革命性硬杀伤主动防护系统——AMAP-ADS,它使用定向能而不是高爆弹药拦截来袭弹丸。  相似文献   
65.
弹带挤进过程中膛线的应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MSC.Patran软件及其二次开发语言建立了弹丸与火炮身管的参数化模型。利MSC.Dytran软件模拟某型火炮弹带挤进过程,分析挤进过程中弹带、身管和膛线的应力状态,重点分析膛线起始部易损伤的力学原因,为深入研究这一复杂过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6.
为了研究不同形状网栅结构对形成的MEFP破片的影响,利用LS-DYNA动力有限元程序,采用Lagrangian方法,分别对十字形网栅切割式MEFP战斗部、星形线形网栅切割式MEFP战斗部、中心圆环形网栅切割式MEFP战斗部、井字形网栅切割式MEFP战斗部成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对影响各自破片成型及发散角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不同方案网栅切割式MEFP速度及散布面积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井字形网栅产生的破片集聚性优于十字形、星形线形和中心圆环形结构方案。  相似文献   
67.
介绍了高炮未来空域窗射击体制的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弹丸散布中心配置方法——菱形分布法,给出了空域窗射击的毁歼概率公式,并以毁歼概率均值和均匀度为指标对该配置方法的效果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菱形分布法提高了对目标的毁歼概率,适于配置未来空域窗的弹丸散布中心。  相似文献   
68.
《国防科技》2003,(9):80-80
所谓来复线,就是指枪管或炮管里刻的螺旋状的膛线。1510年,奥地利的维也纳人卡斯帕·科尔纳发现在枪管内刻上膛线对于弹有稳定作用,从而发明了来复枪。当时军队装备的最好的枪是毛瑟抢,有些军官不服气,不信枪管内有几条线就能打得比毛瑟枪远,提出要当场比试。科尔纳欣然应战,他带着来复枪去跟军官们比赛,结果科尔纳在100米距离上5发5中,而军官手中的毛瑟枪却只有5发2中。科尔纳对军官们说:“来复枪不但打得准,而且打得远。”军官们还是有些不信,比赛距离拉  相似文献   
69.
破甲弹(High Explosive Anti-TankProjectile,HEAT)和穿甲弹(本刊下期将要谈及)是击毁装甲目标的两种最有效的弹种。穿甲弹靠弹丸或弹芯的动能来击穿装甲,因此,只有高初速火炮才适于配用。而破甲弹是靠成型装药的聚能效应压垮药型罩,形成一束高速金属射流来击穿装甲,不要求弹丸必须具有很高的弹着速度。因而,破甲弹能够广泛应用在各种加农炮、无坐力炮、坦克炮以及反坦克导弹上。在一般情况下,“破甲弹”是指成型装药破甲弹,也称空心装药破甲弹或聚能装药破甲弹。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