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张践 《国防》2013,(12):51-53
征兵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源头工程,关乎军队长远发展,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古今中外,无论国之大小、强弱,都视兵员征集为兴武强军之举,建章立制予以保障。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兵者,国之大事"、"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家大计所重者,莫过于武备"之说。美国把兵员征集作为"社会第一勤务",俄罗斯要求每个公民把应征入伍作为"终生事业",以色列、瑞士坚持"全民皆兵"。这充分说明征兵工作的重要性。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新军事变革的加速推进,我国征兵工作出现了由热变冷的趋势,  相似文献   
42.
鼓励支持大学生应征入伍,是提升兵员质量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军地各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征集大学生入伍,但还没形成完整配套的政策制度体系,需要从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完善激励政策和改进方法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  相似文献   
43.
金农斌 《国防》2016,(5):52-54
大学生士兵是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宝贵人才资源,要按照"征得来、用得好、留得住、走得顺"的思路,调整大学生征集主体对象,改进军官选拔培养方式,增强士官职业发展预期,加大培养使用力度,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44.
2009年,国家对新兵征集主体作了重大调整,这是征召高学历青年入伍,改善新兵素质结构,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大举措。为更好地完成任务,各地应探索新途径,以确保这一重大举措的落实。  相似文献   
45.
王可军  傅勇 《中国民兵》2010,(11):28-29
针对兵员征集对象向高学历青年转变的实际,山东省金乡县人武部突出征兵宣传重点,在坚持用标语、横幅、黑板报、宣传车等传统宣传手段的同时,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  相似文献   
46.
兰永明 《国防》2010,(3):38-39
2009年冬季征兵,是大规模征集各级各类院校毕业生人伍的第一年。士兵是军队的基础,义务兵是士兵的重要成分。如果每年都征集十多万大学生入伍,几年后,大学生士兵将占义务兵的绝大多数。在这一政策实施初期,既分析把握其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又分析预测其可能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将有助于权衡得失,不断完善,规避风险,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47.
唐洪青  佘翀 《国防》2010,(6):73-74
2009年,国防部征兵办对女兵征集制度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取代了长期实行的推荐征集报名制,扩大了征集范围,改进了征集内容,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女兵,使一批高学历、高素质适龄女青年进入部队,有效提升了女兵质量。但在征集过程中,也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引起各方面高度关注,必须下工夫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48.
冯培礼  贾海滨 《国防》2010,(6):75-77
新兵征集期间应征青年兵民身份转换时间如何界定,有何法律意义,出现急病死亡、意外伤害、刑事犯罪等特殊情况如何处理,地方政府、兵役机关和部队之间的责任怎样区分?由于目前相关法律法规不够明确,往往遇到情况比较棘手,军地配合不够协调,处理起来比较困难,不仅牵扯军地领导精力,处理不当还容易激化矛盾。本文结合征兵工作实践和现行法律法规,对这些问题作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49.
张炜  王全亮 《国防》2010,(10):6-6
一是建议采取网上报名方式。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都在外地临时就业,离家较远,若按传统方式报名应征,就得离职返乡。如能开通网上报名渠道,应征青年不用返乡,依托网络即可报名应征,这样既节省时间,  相似文献   
50.
张后胜  鲍龙飞 《国防》2010,(7):71-71
前不久,舟山警备区召集5个市(县、区)教育局长、24所大中专院校校长,组织召开了征集各类院校应届毕业生入伍工作部署会。这是该警备区适应征集主体转变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一改往年“冬季征兵冬季部署”的做法,积极做好高学历青年应征入伍工作采取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