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1篇
  免费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心理优势是战胜敌人不可缺少的心理要件。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培育官兵的心理优势。要正确认识我军历史上的以劣胜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创造我军更大的优势;要教育官兵通过全面的、科学的分析比较,立足现有武器装备,强化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心理优势。  相似文献   
192.
近日记者来到地处南粤的武警广东总队,探访警营文化创新活动。近年来,这个总队党委面对社会多元文化的新形势,确立巧组资源搭新台、融入时代大舞台的新思路,使警营文化活动新意盎然,新浪迭起,引人欣赏,给人启迪。小DV拍出大天地2009年12月下旬,一则喜讯从北京传来。由武警广东总队摄制的DV短片《输赢》,在全军首届DV作品大赛中荣获特等奖。2010年1月,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展播  相似文献   
193.
位于幕阜山脉的湖北省阳新县,森林覆盖率高达50%,是华中地区防火防灾的重点区域。阳春三月,阳新县人武部结合使命任务,抽调民兵应急分队100余人,集中6天时间,开展了一次扑灭山火行动心理防护能力教育训练。实施过程中,他们从练"心"、练"胆"、练"气"着手,炼出了一个个"烈火金刚"……  相似文献   
194.
新兵入伍后,面临着严格的入伍训练,心理变化急剧,这一阶段是部队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座谈、查阅档案、心理测试等手段,对某部新兵的人员构成、成长经历、思想反映、心理特征进行了调查摸底。调查发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军兵役制度的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95.
心理疏导是缓解官兵心理压力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好办法,几乎每位军人在生活工作中都需要不同程度的心理疏导,但还有不少人对心理疏导存有一些认识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6.
美国随军牧师制度建立于独立战争时期,是美军加强部队心理教育与引导,稳定军心、提升士气、提高战斗力的一项重要政治性工作制度。经过两百多年的完善和发展,这一制度已经日趋成熟,并成为美国管控部队、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97.
王浩 《政工学刊》2010,(5):72-72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心理工作者对官兵已出现的心理问题苗头不敏感,见怪不怪。而当官兵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尤其是因心理问题而引发恶性事故案件时,又匆匆忙忙采取事后开展教育、总结教训、追究责任等被动性的补救措施。这种“麻痹于前,懊悔于后”的不良倾向,不仅于事无补,也会给官兵个人和部队建设造成巨大损害,值得每一位心理工作者深思。  相似文献   
198.
官兵的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个体形成了一贯的反应个人风格和人际关系异常的行为模式。这种异常的行为模式会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或军营环境的适应不良。人格障碍的类型主要有回避型、偏执型、分裂型、焦虑型、依赖型、强迫型、冲动型等,而回避型人格障碍在官兵的心理问题中是比较突出的。  相似文献   
199.
警卫任务的特点决定了警卫人员始终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下,相同的刺激引起的心理应激是不同的,既可引起焦虑恐惧、精神抑郁、疲倦乏力等消极的反应,也可激发出斗志昂扬、精力充沛、勇敢果断等积极的反应。这主要取决于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研究应激心理对警卫人员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影响,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调控和组织处突训练,提高警卫人员心理素质,使其做到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从而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确保警卫对象在任何条件下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0.
“重述神话”的写作策略及其实践立足于民族神话的精神源泉,把神话的寓意和象征以及民族心理的把握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暗示和寓言的策略,从本土文化中演绎文学的构想并注入诗意的因素,力图凸显传统与现代接壤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