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9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正作为一名一线带兵人,平时不勤学苦练掌握真本领,战时是要用牺牲战士生命作为代价的。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和文化课基础,我在上等兵时考上了武警哈尔滨指挥学校,如愿成为这头顶国徽、肩扛红肩章、身着橄榄绿方阵中的一员。当时认为进了警校就是进了保险箱,我只要考试能及格,不犯错误,就算"吃老本"也能顺利毕业,成为一名军官。单杠练习30个及格绝不做31个,五公里武装越野每次也都是卡在及格线上,甚至连业务理论考试也是分不在高及格就行。抱着这个态度在警校度过了两年,毕业后就因此栽了个跟头。  相似文献   
102.
林青 《政工学刊》2014,(10):86-86
每个人都只有一个脑袋,但是却有着千丝万缕的思想,而在这些思想里,经常纠缠不清、经常打架的有两种思想,一种是本来的那个我的思想,二是另一个虚拟的我的思想。本来的我,即本我,虚拟的那个我,即虚我。这两个我经常地会较劲儿,弄得心绪不宁,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忧郁、纠结、苦闷便由此产生,谓之自扰。本我,是实实在在的我,出身、处境、能力、水平、思维是客观现实的,虚我,则是超出现实的一些想象的、假设的意念。这些意念的产生,常常是由于受到外界的影响,不切实际的攀比而造成的,没完没了地攀比又达不到,烦恼便没完没了地相伴随。所以,攀比是一种自扰。  相似文献   
103.
正5月,清湛的冰雪融水滋润着昆仑山膝下的片片草场,牧草开始渐渐返青。昆仑山下,在三面沙漠、一面群山的十四师一牧场的中心,3棵核桃树已顽强地生长了近300年。她们将如虬的躯干相互缠绕,不分你我、彼此支撑,枝杈伸张、亭亭如盖,荫蔽着脚下的土地。一牧场是兵团最边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之一,距和田市210公里。团场2300多人中,86%是维吾尔族。多年来,这里的干部职工群众亲如一家,仿佛那3棵古老的核桃树,精心呵护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04.
正王凤元:莫索湾共青团农场第一任场长,从1958年到1960年,全场除了开辟出大片农田外,还栽树1万亩。这里原先的名字叫莫索湾,是与沙漠交界,遍地是沙丘、红柳、梭梭的荒原。1958年,向荒原要绿洲的战役在莫索湾打响。农八师党委决定,由各场挑选500名团员、青年组成红色青年突击队开赴莫索湾最前沿(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东南边缘),建立共青团农场。一辆辆汽车在没有路的荒原上摇摇晃晃向前行驶,青年男女坐在自己的行李上唱着歌,这是一群风华  相似文献   
105.
正《戈壁青春》,尚未看剧,我首先就被这个剧名深深吸引。在戈壁上挥洒青春,用青春的年华奉献于戈壁滩上的屯垦戍边事业,以这样的故事和人物作为一部舞剧的选题,这个想法本身就很吸引人。因此,当大型原创舞剧《戈壁青春》于2014年国庆期间在新疆人民会堂拉开帷幕时,我想,现场的观众一定是同我一样屏住了呼吸,对即将呈现在舞台上的一切充满了无限的认同和期待。对于"兵团人"来说,这样的故事当然会获得认同,毕竟,"兵团人"将青春和一生  相似文献   
106.
正虽然在十四师一牧场工作了几十年,提起"张永进"这个名字,可能仍有人不知道。但一说"喜喜连长",几乎无人不晓。曾先后在连队当过兽医、卫生员、会计、连长、指导员的张永进,虽然早在1999年就由于身体原因,从山区连队调到团部机关担任民政科科长,随后又担任了统战科科长、信访科科长、政法办主任,但牧工们还是亲切地称呼他"喜喜连长",下山办事时,还是习惯先去他的办公室看看他。每每有职工群众来访,张永进总是热情招待,需要去其他部  相似文献   
107.
108.
刘振宁 《政工学刊》2004,(10):60-61
“看,老刘家的那个大军官又从部队回来了!你瞧人家。多给爹妈争气!”每次回家探亲。乡亲们一见到我,总要发出这种半是夸奖半是羡慕的赞叹。其实,我能成长为一名少校军官,完全是出于一种“无奈”,特殊的家庭环境使我只能在军营中磨练和造就自己。  相似文献   
109.
诗不依存于客体,是主体为自身而存在的美,是一种主体心灵的自由的美,情感的美、理想的美、想象的美,被称为诗的“自由关”(纯美)。主体的自由在于主体自身心灵超越功能的发挥。把诗的主体为实现自由而进行的心灵超越分为如下三层——超物。超世,超我。只要做到诗的主体的超物、超世、超我。就会实现诗的象征性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0.
请客吃饭     
朋友是这样的人:他(她)真诚地对你许诺,委婉地告诉你真相,坦然地与你分享任何时光,包括明媚,包括忧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