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本文对不锈钢的抛光技术:机械抛光、化学抛光、电解抛光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并根据不同抛光技术的特点作了对比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02.
惠永  孙强银  刘国风 《国防科技》2017,38(2):080-084
非对称作战优势是信息时代陆军作战谋求制胜的关键所在,对创新陆军作战理论和提高军种制胜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制胜的机理主要包括基于体系支撑,谋求非对称势差优势;基于信息主导,谋求非对称控制优势;基于联动释能,谋求非对称毁歼优势。  相似文献   
203.
聂征  魏锦文 《国防科技》2017,38(5):084-087
随着新型技术在军事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和体系化运用,以往大兵团正面交锋的作战场景正在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战争规模变得更加可控,战争样式变得更加难以预测。究其原因,非军事领域因素对战争规模、样式的影响在增加,给信息化作战制胜机理带来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4.
以斜侵彻过程中的终点弹道为研究对象,基于动态球形空腔膨胀理论给出的阻力函数理论公式和开坑阶段的表面层裂机理,建立了能够综合考虑弹头形状、开坑区深度的斜侵彻深度预测模型,并进一步推导了能够适用不同弹头形状的弹体过载时程曲线计算公式。预测模型得到的侵彻深度和过载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研究结果可为弹体与混凝土靶的斜侵彻弹道分析和弹丸头部设计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5.
基于动态球形空腔膨胀理论给出的阻力函数理论公式和开坑阶段的表面层裂机理,建立了能够综合考虑弹头形状、开坑区深度的斜侵彻深度预测模型,并进一步推导了能够适用不同弹头形状的弹体过载时程曲线计算公式。预测模型得到的侵彻深度和过载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研究结果可为弹体与混凝土靶的斜侵彻弹道分析和弹丸头部设计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6.
战争制胜机理是战争胜负规律的反映和体现,是制服对方、取得胜利的途径和方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使战争形态从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发展到今天的信息化战争,经历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并逐步加速的过程,战争制胜机理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7.
用透射电镜观察发现了磨削表面微晶和非晶层的过渡行为。采用物相分析和X射线衍射谱线分析证实了变质层中微晶的存在,通过能谱分析确定了非晶层的化学成分,应用硅酸盐物理化学中的相平衡理论,在对玻璃相结构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证实了Al2O3陶瓷表面变质层是由微晶和玻璃态化合物组成的塑性变质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陶瓷镜面磨削塑性变质层的物理模型,并用微刃切削理论解释了表面晶粒的碎化机理。  相似文献   
208.
提出将动态矩阵控制(DMC)算法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控制。为此,在分析SOFC动态机理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其阶跃响应模型。控制目标是使SOFC的输出电压始终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并收敛到恒定的数值。在实际应用中,这样的算法应能提高SOFC输出功率的跟踪性能。仿真结果验证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9.
本文紧紧抓住现代军事高技术防空武器装备的发展趋势,介绍了几种在杀伤机理和直接破坏空袭兵器方面与传统“火力+机动”的防空武器均不同的新概念防空武器,其目的在于使读者了解和掌握防空武器装备的前沿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210.
为研究大型舰船水下舷侧防护液舱的破坏机理,根据液舱的承载特性,设计制作缩尺战斗部模型和敞口、密闭两种液舱结构模型,开展两种姿态战斗部近炸下高速破片和冲击波对防护液舱的联合毁伤试验。根据试验后液舱模型的破损情况分析液舱前、后板在典型载荷下的破坏机理,总结分析液舱结构整体的破坏模式和破坏机理。结果表明:高速破片是防护液舱结构的主要防御对象,破片开坑和空化阶段是液舱结构变形破坏的主要阶段,破片群侵彻液舱形成的激波载荷和空化效应引起的挤压载荷是使结构产生变形破坏的主要冲击载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