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金鹏 《政工学刊》2000,(4):46-46
在 黄海前哨的千里海岸线上 ,犹如星星般分布着海军某部的观通站。官兵们常年驻守在不为人知的高山海岛上 ,担负着对舰船的观察通信保障任务。那里虽然艰苦 ,但官兵们却以苦为荣 ,生活极富情趣。竹篮打水竹篮打水岂不是笑话 ?但在某高山观通站却是常事。这个观通站驻守在鸭绿江口深处的一个高山上 ,冬季长达 5个月 ,最冷时达摄氏零下 4 0多度 ,水井里的水冻成了冰。官兵们吃水要用绳子系住腰下到井里去刨冰 ,然后将刨好的冰块用竹篮子一筐筐往上提 ,再拿到炊事班化冰取水。由于取水困难 ,官兵们惜水如油 ,规定每人每天两盆水 ;至于洗衣服 ,…  相似文献   
122.
人类认识的本质是一种观念的建构,它包括反映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相应地,创造活动的本质就是改变已有的观念建构,它包括反映性创造和价值性创造。  相似文献   
123.
杜威和桑代克的教育科学观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回顾杜威和桑代克教育科学观的内容、个人实践与影响,可以发现,两位教育思想巨人的教育科学观争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对于实验学校的态度上,杜威认为实验学校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桑代克则认为教育测量与统计才是教育科学的中心,实验学校是可有可无的一部分。这一事实反映了二人对于教育科学本质的不同认识,杜威认为教育科学乃是服务于教育实践的规范科学,而桑代克则认为教育科学是进行教育理论生产的实证科学;第二,在教育研究中对于民主理念的理解上,杜威反对一切形式化的等级结构,而桑代克则认为教育研究中的等级结构是教育学科制度化的必要手段;第三,在教育研究的范式选择上,杜威希望将教育学打造成一门标准的学术科系,一种体现自由学科精神的“复数教育学”。而桑代克则是实证主义研究取向的代表。他主张由大学专业学院中真正的科学家来主导教育知识的生产,并由这些职业科学家建立一种“单数教育学”。  相似文献   
124.
从魏征的政治目光与伦理人格两个不同角度切入,对魏征的精神内涵作了概括性的开掘,并对古代良吏的概念进行初步的界定.  相似文献   
125.
通过对传统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说的理论分析,提出了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而且是第一和决定性的独立要素的观点,并论述了确立这一观点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6.
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运用以矛盾分析法为核心的辩证法,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观。在他的社会主义本质观中有以下几种矛盾的联结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先富与共富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27.
为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对军队财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进一步推进教学转型,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依据,以信息化条件下军事斗争后勤准备为  相似文献   
128.
历史的创造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都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当作指导工作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自党的十八大起,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旗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策略,以更有效的方式推进党的群众工作。研究新时代人民群众观对于深化改革、改善民生、促进党群关系和谐、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早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较强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9.
人的问题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马克思站在唯物历史的立场上,从人的本质、发展、需要和价值四个方面阐述他的人学观点,为人学的研究指明了科学的方向。马克思人学观对于在社会发展中解决人的问题仍然具有当代价值,其为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30.
新时代关于劳动问题的论述是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重要指导纲领,新时代劳动观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劳动价值论进行理论创新与科学发展的结果,其理念的生成历程需要从思想来源、科学内涵、实践途径三个角度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