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6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高嵌 《兵团建设》2004,(2):22-23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到兵团任职已1年有余到兵团工作。生活的1年4个月,从生理成长来看,这段短短的岁月只是人生过程之一秋,但从心理成熟来掂量,正是这期间的实践和经历,令人心海翻浪、云飞云扬,教人领略了伟大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842.
在同龄人眼里,哈萨克族妇女古丽娜孜是不幸的,2001年古丽娜孜年仅37岁,丈夫就因病过早去世,留下了3个未成年的孩子,小女儿先天性弱智,已经7岁了,话还说不清楚,古丽娜孜又是个家属,没有生恬来源。就在各民族同胞纷纷感叹她家的日子该怎么过时:这个坚强的哈萨克族妇女,却在坎坷和不幸  相似文献   
843.
另眼看地震     
和平建设时期,地震、洪水、台风等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破坏力往往会超过一场局部战争,即使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无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启动拯救机制,进而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则是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级组织调控能力的最有效的检验。  相似文献   
844.
文化戍边:打造屯垦事业新高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新疆广袤的戈壁滩上,生长着一种抗旱耐碱的植物——胡杨,因为它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当地广为流传着胡杨“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的传奇。记者到位于天山南北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各个垦区采访,在欣赏那无所不在、美到极至的胡杨盛景的同时,却感受到了一个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胡杨精神的群体,那就是扎根边疆、永不换岗的兵团人。  相似文献   
845.
冬不拉是维吾尔族人的一种乐器。千百年来,能歌善舞、勤劳智慧的维吾尔族小伙子和姑娘们,每到欢乐的日子,总免不了弹起冬不拉,跳起维吾尔族舞蹈。“五一”劳动节前夕,农二师三十一团的15名维吾尔族大中专毕业生们弹起了冬不拉,唱起了自己编的歌《这里就是我的家》,“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我在家里很好,这里有领导的爱护,有朋友的帮助……我爱这片热土,这里就是我的家……”  相似文献   
846.
今年3月18日,新疆石河子天露节水设备有限责任公司,顺利通过北京中联认证中心ISO9000质量认证,从而取得了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许可证。这是天露节水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革仅8个月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847.
《兵团建设》2004,(4):19-19
新疆和平解放后,军区广大指战员肩负着加强国防、劳动生产的双重任务:军区军直“八一”机耕农场(今头屯河农场)为响应王震司令员开荒生产的号召,掀起爱国增产竞赛热潮。张迪源女拖拉机组于1952年4月,向梁军女拖拉机队应战,并向全国国营农场女拖拉机队提出挑战条件。  相似文献   
848.
再创辉煌     
1990年,是国家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行计划单列的第一年。这一年风调雨顺,农业获得空前丰收全长460公里的兰新铁路西段乌鲁木齐西站至阿拉山口全部竣工。农八师石河子热电厂正式投产,它是新疆第一家热电联产企业。全兵团有3.1万名农场待业青午上岗就业。兵团千人占有医院床位9.37张,居全国之首。  相似文献   
849.
新疆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开发的潜力很大,大有作为。但是,我们首先必须重视主旨文化资源的开发。新疆的主旨文化始终贯穿着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这根红线,大力开发新疆的主旨文化有利于粉碎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图谋,为新疆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当然在此基础上,还要发展其他文化,这样才更有利于新疆全面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50.
那时候团场人家做饭取暖,全离不开柴禾。1964年秋,支边进疆后我第一个冬天便是在戈壁滩打柴禾中度过的。一把坎土曼一根扁担,到七八公里外的戈壁滩打柴,打好了挑回来。 打柴并不太累,看准一个沙包,顺着红柳枝往下挖,没准就能挖出一堆红柳疙瘩,也可以捡一些枯干的树权或者找一丛梭梭枝,搂一搂就是一大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