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91.
本文运用二维约化摄动方法首次导出磁层顶边界区剪切流的非线性波动方程,并对其非线性性态作了一些定性讨论。  相似文献   
192.
193.
流间网络编码机制需要借助通知报文来确定编码机会,现有的机制一般采用"τ间隔通知机制",但对通知间隔τ的选取及其导致的开销并未进行分析。通过分析"τ间隔通知机制"所产生的通信开销及其对编码机会和吞吐量的影响,提出一种自适应通知报文发送机制。在自适应通知报文发送机制中,无线节点根据局部网络的流量自适应地确定发送间隔,且通知报文仅携带最近2个通知间隔侦听到的数据包信息,在保证编码机会的情况下降低通知报文中携带的信息量和通知报文的发送频度,从而降低附加开销和冲突。网络模拟器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自适应通知报文发送机制能有效地减少通知报文发送的额外带宽开销,取得比采用"τ间隔通知机制"的流间编码机制更高的吞吐量。  相似文献   
194.
针对目前指挥控制网络关键节点识别方法利用局部信息识别精度低、利用全局信息识别复杂度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结构洞的指挥控制网络关键节点识别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指挥控制网络结构特征和全局拓扑信息,引入了层级流介数的概念用以计算网络的约束系数。实验分析表明,该方法提高了关键节点识别精度,降低了算法复杂度,更加适用于指挥控制网络关键节点识别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5.
针对无线传感网中结点能量受限,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流能量高效的路由算法DFEERA(Dynamic Flow-based Energy-Efficient Routing Algorithm)。该算法通过在无线传感网内设置多个基站收集区域内传感器结点的数据流拓扑结构建立数据传输能量消耗模型,将该模型转换为最大流问题求解最优传输路径,作为某时期内结点数据传输路径。随着结点能量的消耗,动态调整该能量消耗模型重新规划路径,作为新的传输路径,从而平衡结点间的能量消耗,提高网络结点的存活率。仿真结果表明,与其他典型的路由算法相比,DFEERA能够更好地平衡结点的能耗,获得更高的能量消耗率和更长的网络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6.
武器-目标分配是防空作战指挥决策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此问题大多数的研究都过多考虑己方的态势和有限的目标信息,对敌方目标意图的认知鲜有涉及,结合空中目标作战意图,提出一种意图驱动的防空动态武器-目标分配方法。考虑到敌机的行为对我方决策产生的影响,对采集到的敌机群数据,将专家经验封装为标签,训练融合注意力机制的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attention)进行意图识别,根据敌方不同作战飞机的意图,以及敌机的被动属性、我方武器属性、战场环境信息和实时动态信息,提出了意图驱动的武器-目标分配模型(intent-WTA),使用费用流算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获得最优的武器-目标分配策略,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准确、高效地根据战场局势的动态变化进行武器-目标分配,满足防空作战的实战要求。  相似文献   
197.
基于地面防空火力群保卫大型圆形要地情况,提出了火力单位机动转移到预备阵地所需最短时间间隔问题,对较为简化的情况建立了网络模型并给出了算法。  相似文献   
198.
平板湍流边界层内气泡流流动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湍流度水槽里 ,利用片光源显示了平板气液两相湍流边界层内气泡流的流场结构 ,研究了平板安装位置、来流速度、喷气方式等参数对湍流边界层内气泡流的影响 .利用激光测速技术测量了平板水平放置时气泡流最外缘处的水平速度及厚度 .结果表明 :平板喷气减阻的原因在于喷气改变了平板湍流边界层的流动结构 ,抑制了湍流  相似文献   
199.
利用重叠网格技术结合实验方法,研究了航行体跨界质过程中的阻力来源。将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得出该过程中的水动力及水动力系数变化趋势以及原因,结果表明:航行体在水下速度由25 m/s下降到9.7 m/s,水动力以及系数在航行体即将出水时刻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65 kN和0.184。出水过程水动力及力系数主要受水冢现象、浮力变化以及附连水质量变化影响而呈现波动并逐渐趋向于零,粘滞力是航行体完全出水后主要的流体阻力来源。该研究为水航行体减阻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0.
针对国内首次采用四机并联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采用FLUENT软件研究发动机喷流对火箭底部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空飞行时,喷流的相互作用较弱,返流以亚音速冲击底部中心,返流气体中空气摩尔分数占比在90%以上;高空飞行时,返流以超音速向底板流动,返流气体中高温喷流气体占50%以上,高温的返流导致底部热环境更加严酷。随飞行高度的增加,回流点更靠近箭体,箭体底部的热环境更恶劣,底部最大热流密度点出现在飞行高度约21 km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