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潜艇是水下战场的主要力量,其武器处理/发射系统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到潜艇的战斗力。在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2000年8月沉没大海后,世界海军更加重视潜艇武器处理/发射系统,努力提高其安全性和工作效率。理想的潜艇武器处理系统应该能够在码头或海上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人员、最大的安全系数装载艇载武器,能够安全存储、管理、装填武器,能够在母艇运动时保证武器的安全。同样,理想的潜艇武器发射系统也必须能够为武器提供足够的速度,使武器得以平稳地从母艇上发射。它们应具备如下特点:不限制母艇的潜深和航速,所需能量很低,在武器发射时产生的噪音信号最小,体积小、重量轻、耗费低;并具备灵活性,能够发射不同型号的武器,能适应武器的改进。目前国外海军广泛采用的潜艇武器处理/发射系统主  相似文献   
992.
2003年8月30日,俄海军一艘编号为K-159的退役核动力潜艇在拖往拆卸基地的途中,因遭遇风暴在巴伦支海沉没,再次演绎了一场海上悲剧。面对接连不断发生的前苏联和俄罗斯潜艇事故,人们不禁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前苏联及俄罗斯频频发生潜艇事故?这些事故对俄罗斯潜艇的未来将产生什么影响? 回顾历史事故频发此次失事的K-159潜艇是前苏联首批核潜艇之一,1963年正式编入前苏联北方舰队,1989年7月退役,其后一直  相似文献   
993.
在2002年的中国珠海航空展中,俄罗斯展区有一架酷似苏-27战斗机却又有别于苏-27的战斗机,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实际上,她就是多次在世界航展上频频露面的苏-34多用途战斗机,近几年来,这架样机频频亮相于世界各大航展,她在向人们展示苏霍伊设计局得意之作的同时,也力争在日益激烈的世界战斗机市场上寻找合适的“婆家”。  相似文献   
99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常规潜艇技术的飞速发展,适合近岸环境作战的常规潜艇的地位日益凸现:担任战略威慑、反舰、秘密作战和侦察等广泛的作战任务,可望与核潜艇平分秋色,成为海战的主要力量。绝气式推进系统:推动常规潜艇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995.
刘锦秀 《国防科技》2003,(10):86-91
在二战时期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海军护航驱逐舰“英格兰”号在11天内击沉了6艘日本潜艇,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护航驱逐舰和名符其实的“潜艇杀手”。是“英格兰”号改变了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进  相似文献   
996.
潜艇是一种能潜于水中航行和战斗的舰艇,在现代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代潜艇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海战模式,成为战争双方必须要重视的一个兵种。今天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潜艇战仍将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97.
对纯方位系统估值问题,本文给出了两个优选算法。  相似文献   
998.
隐身技术已经成为现代高性能飞行器设计的重要支撑,是先进战机的基本要求。现行的隐身设计方法主要包括气动外形优化以及隐身材料涂覆。随着雷达探测能力的不断提升,尤其在米波雷达探测背景下,外形优化与隐身涂层变得不再有效,有源隐身技术被重新予以重视并有望成为新的隐身技术突破点。本文着重分析了有源对消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现状以及相应的关键技术,对该技术体制的优势和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999.
1000.
针对传统雷达反隐身检测存在的角度信息丢失、装备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网络雷达对抗系统反隐身优化部署技术。该技术建立了网络雷达对抗系统反隐身检测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将任务区域进行划分和覆盖率加权,得到粒子群算法的目标函数并对收发站粒子种群进行重新部署,通过多次仿真实验得到了最优化布站数量。仿真结果表明,与标准粒子群算法相比,所提出的研究算法收敛更快,得到的加权覆盖率更高,可满足反隐身优化部署效费比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