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在分析讨论计算机房静电危害的基础上,对计算机房地面泄漏电阻、人体峰值电位和人体静电电荷的衰减进行了现场测试,指出机房中存在的静电隐患,并提出了具体的防静电措施。  相似文献   
52.
本文提出一种测量电气爆炸网路的新方法——电阻比较法。运用该方法设计的测量系统,与现行测量仪器比较,具有量程宽,精度高的特点。与微机相适配,实现了自动检测。文中对测试系统软、硬件及误差进行了分析,并给出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53.
采用普遍的方法导出了压阻法测试电路中端接电阻的计算公式,并从实验上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4.
建立磁通量压缩发生器运行过程中电参数变化的数学模型,试验研究验证了模型建立的正确性;分析装置运行过程中关键参数变化对输出脉冲电流、功率谱的影响;对装置设计过程中涉及的重要参量进行了分析,给出装置运行时间、初始电阻、初始电感、动态电阻、动态电感等多维变量复杂变化下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分析初始电容对系统输出电流峰值、能量谱的影响,给出了影响的拟合公式。  相似文献   
55.
为解决某型开关中酚醛玻璃纤维丝模塑料绝缘连杆在巨大脉冲斥力作用下存在开裂变形的问题,首先采用ANSYS workbench的Explicit Dynamics模块建立了连杆非线性动力学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绝缘连杆分闸过程中的应力 、应变场,得到导致其开裂变形的主要原因是材料抗拉强度不足 、外形结构设计不合理及螺栓螺纹过...  相似文献   
56.
为了对高压脉冲放电时电抗器结构受力及电流密度分布规律进行分析,使用电阻应变片对电抗器铜带进行应力测量。利用厚壁筒受压模型对应力测量系统的结果进行计算,设计内置气囊增压法来等效铜带上的应力对测量系统进行标定,并对标定实验数据进行验证。使用半桥补偿电路、屏蔽线及电桥盒共地的方法来减小脉冲电磁干扰及测量回路中寄生电阻和电容带来的电气干扰。实验结果表明:同一测量点处的环向应变峰值比轴向应变峰值大,边缘处的应变大于中心处的,需要在电抗器铜带边缘处加强外包约束。根据应力测量结果推断:铜带边缘处电流密度约为中心处电流密度的1.2倍。  相似文献   
57.
文平 《国防》2002,(8):59-60
说起超导磁悬浮列车,你一定早有耳闻。在它所齐集的众多高新技术中,超导技术尤其不可或缺。那么,“超导”究竟是怎样一种技术呢? 炙手可热,缘自优越特性 1911年,荷兰莱顿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卡麦林·昂尼斯用液氦冷却水银时意外发现:水银的电阻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不断减小,至绝对温度4.2K(即-268.98℃。绝对温度零度相当于零下273.15℃)时,其电阻突然完全消失。后来,他又发现许多金属和合金都具有类似的特性。1913年,他在一篇论文中首次将上述现象定义为“超导电性”,  相似文献   
58.
介绍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感应电机定子电阻观测方法;讨论了定子电阻样本规划,并设计训练形成了定子电阻神经网络观测器.试验表明,该技术方法能有效地实施定子绕组电阻在线观测.  相似文献   
59.
简要分析了现有静电放电模型的局限性和直接测试静电放电火花隙电阻值存在的问题。从能量消耗的观点出发 ,提出了通过测试电点火具静电感度 ,间接确定静电放电火花隙等效电阻的方法。利用F - 1和JD- 11电点火具 ,经实际测试确定了静电放电火花隙的等效电阻值变化范围为 3 2 9~ 3 90Ω。  相似文献   
60.
针对大型复杂装备使用了大量的直流接触器,并且接触器接触电阻值随外间因素变化大等特点,利用灰色理论的新陈代谢GM(1,1)预测模型,对直流接触器的接触电阻进行了预测评估。从而,可以进一步判断直流接触器的接触行为。实际模拟证明,新陈代谢GM(1,1)预测模型能够明显地提高预测精度,增加预测可靠程度,从而实现直流接触器接触行为的早期预测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