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41.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知识开发和管理将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为更有效开展知识管理,组织的设计研究与建立是基础。通过对基于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组织设计进行研究,认为应以彼得·圣洁的五项修炼理论为基础,从组织结构、组织机制、组织文化等方面进行系统考虑,从而建立起包括组织结构子系统、知识管理人员层次子系统、组织文化、支持激励子系统和技术基础子系统在内的学习型组织系统。  相似文献   
42.
知识经济的到来必然孕育并催生与之相匹配的战争形态——知识化战争。由于知识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军事技术的不断变革,必将使战争呈现出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43.
知识经济涉及的是资源配置问题 ,知识阶层涉及的是社会分层问题 ;二者都与社会结构转型密切相关 ;知识经济与中国现代知识阶层的成长表现为一种共进关系。  相似文献   
44.
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突出特征,就是创新为上,改革为强;保守即弱,固陋难存。团场中学面对种种挑战,在各种困难和压力之下求得生存和发展,更好地完成社会交给的培养一批批创新人才的重任,就必须努力进行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45.
“美国是否衰落了?”这个问题,无疑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焦点。但答案无论与否,总是脱不开“9·11”事件以来的美国反恐战争。对于一个国家,如果说,政治是骨架、经济是脉络,那么,透视“9·11”事件以来的反恐历程,无疑是美国伤筋动骨的13年。 债务危局早已成为急需扑灭的“新恐怖主义” 正如小布什总统在第一任期就职演说中的“风华正茂”一样,在上个世纪末“知识经济战略”的驱动下,到“9·11”事件前夕,美国财政可谓是“盛极一时”,国内社会经济正处在历史上的另一个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46.
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快步地向我们走来,这无可辩驳,也无法回避。我们如何把握这一新的战略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请看来自中船重工725所的报道——创新,是一个企业进步的灵魂,是一个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企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多年来,725所坚持以创新为动力,全面引领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依靠创新推动,大力发展科技产业,正在实现科技经济的再次腾飞。该所以科技产业为主导,全所年营销收入由2000年的2.48亿递增为2003年的5.26亿元,2004年超过7.4亿元;出口创汇由700万美元递增为1000万美元,2004年已超过2300万美元。组…  相似文献   
47.
知识经济将成为21世纪主导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创新教学是遵循人的创新活动规律和以发展人的创新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素质为宗旨的教学.……  相似文献   
48.
文章采取访谈形式,通过对后勤部分领导进行专访,阐明了知识经济对军事后勤的影响,分析了当前二炮后勤建设的现实,提出: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二炮后勤建设必须抓主要矛盾,以提高后勤人员素质为突破口,以创新为动力,正确处理好军费相对短缺与军事需求较高的矛盾,加快后勤知识化进程,加强信息化建设,增加装备研究、发展的高科技含量,走有中国特色的质量建军之路。  相似文献   
49.
知识经济时代在世界经济的历史性变革中已悄然到来。这对军队后勤来说,重要的不在于认识知识经济与资源经济的关联和物力型后勤与智力型后勤的关系,而在于用知识经济的理念为物力型后勤向智力型后勤转变开辟一条到达胜利彼岸的航线来,实现由偏重有形保障力向注重无形保障力、偏重渐进式发展向注重跨越式发展、偏重获取知识向注重开发求知能力、偏重引进模仿向注重自我创新的转变。  相似文献   
50.
知识经济已成为教育、科技界和经济、产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具有可持续化、无形化、全球化等特征。可以预言,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新能力的强弱,将成为制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关键因素。当今,我们距知识经济还有相当距离,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应未雨绸缪,认真思考一些具体问题,努力做好一些基础性工作。首先,对教育任务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其次,对教育功能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再次,对人才培养模式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只要我们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深入思考,勇于实践,就一定能在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