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回眸“十一五”,是中航工业一飞院开拓奋进的五年,全体员工拼搏创新、奋勇求进,使研究院各方面取得跨越式发展。回眸“十一五”,是一飞院硕果累累的五年,型号研制、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生产经营、文化建设等多个领域均取得骄人成绩。回眸“十一五”,记录着辛勤和汗水,承载着光荣和感动。  相似文献   
32.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的八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之一,是我国大型空气动力研究与试验基地。研究院发端于1956年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空气动力研究室,是在著名  相似文献   
33.
《国防科技工业》2005,(3):35-35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浙江省杭州市人。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又转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在导师T.von卡门的指导下深造。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导弹研究。1947~1955年间任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1955年回国后,历任航空委员会委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34.
英国的国防科技工业总体实力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与法国相当,在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维护其大国地位,20世纪80年代,英国在欧洲率先将全部国有军工企业私有化。进入21世纪后,又开始改革国防科研管理体制,于2001年7月撤销了国防部国防评估与研究  相似文献   
35.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管理,是企业成功发展之本。 2001年以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以下简 称“三院”)把管理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连续推行了108 项基础管理工作,从提高管理效率、过程管理创新和强化 执行等关键环节强化基础,提高能力,实现了“系统化管 理,制度化控制,程序化运行,特殊问题特殊处理”的良好 工作局面,确保了全院科研生产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36.
一个人顺利成长时,积累的经验不会那么多。碰到困难并战胜困难,对人的承受能力、心理素质都将是极大的历练。  相似文献   
37.
防化研究院第二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何江华同志编著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平话》一书近日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是防化研究院2003年度人才培养基金资助项目,并申请了中国科协2003年度科普专项基金重点资助,由防化研究院和国防工业出版社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38.
2004年4月,中国一航燃气涡轮研究院再次对机关进行人事调整,以公开竞聘的方式选拔机关工作人员,这在当时成为了涡轮院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所以关心,是因为它在院内是一个先例,一个示范。它的结果也影响到了涡轮院后来的一些人事变革——这就是公开(试行)选拔中层干部。这一系列的过程对竞聘者来说是一次历练;对管理者来说是一次冲击、一次经验;对所有普通的职工来说,也是一个值得深究和探索的问题!尽管竞聘已经是一个说过若干次的问题了,但我觉得,今天仍有必要就内部竞聘再谈谈。一、正确地选择竞聘岗位。很多人自以为…  相似文献   
39.
11月24日,学院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了“科技创新学术报告会”,邀请解放军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导弹专家肖龙旭研究员作报告,全院干部、无课教员及部分研究生学员参加了听讲。报告会由焦万瑜副政委主持。肖龙旭研究员以“关于科研创新的几点思考”为题,紧密结合自己进行科研创新的深刻体会,向大家讲述了四个问题:一是简要介绍了二炮部队及装备研究院和基本情况;二是创新的内涵,创新的过程及创新的相关要素。他认为,创新的相关要素有知识、继承、求  相似文献   
40.
10月12日上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国潜地固体弹道导弹巨浪一号首飞成功30周年纪念大会。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方向明及有关部门领导,四院院长刘石泉、党委书记杨西玲等院领导班子成员,巨浪一号总设计师黄纬禄的家属,部分当年参与巨浪一号研制的老专家及院属各单位职工代表400余人欢聚一堂,共同追忆分享30年前巨浪一号"咬龙"出海,雷震海天的荣耀与自豪,共同传承弘扬老一辈航天人留给航天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卓越功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