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徐小涛  庞江成  李超 《国防科技》2021,42(1):100-105
星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未来卫星通信应用的主要发展方向,凭借卫星固有优势和新技术优势的融合,星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本文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了同步轨道和低轨道两类星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最新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国外的Inmarsat系统、Starlink系统和国内"天通一号""鸿雁""虹云"系统。结合星座卫星移动通信的应用特点,分析得出低轨道、军民两用、智能通信、低成本及高质量通信是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星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具有巨大的商业通信和军事应用价值,我国必须充分利用长期积累的航空航天和卫星通信技术经验,合理规划利用太空资源,加强星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建设,依托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推动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42.
对移动卫星通信的三种典型信道进行了完整的理论分析.通信信号在不同的信道参数条件下,经过瑞利(Rayleingh)信道、莱斯(Rician)信道和阻挡效应下的莱斯信道(Rician/Lognormal)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得到了仿真结果.经分析比较发现,信道参数不同,得到的误码率曲线不同.信道的性能主要取决于信道参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以归结到这些参数的影响,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3.
本文首先介绍了战术移动通信系统的起源。随后对民用移动通信的军事应用现状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并对我军军民协同的移动通信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最后对移动通信的军民协同进行了小结。  相似文献   
44.
美国海军部署了一种AN/MSQ—126移动式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系统。该系统设置在三辆高度机动的多功能轮式车,可安置在C—141运输机上或从机上取下。  相似文献   
45.
本文根据L.Harn提出的修正ElGamal签名方案和Rabin的公钥加密体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数字移动通信网的公钥用户认证方案。该方案克服了GSM和CT-2等系统中所采用的秘密密钥方案不移安全的缺点,并具有较低的计算复杂度和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6.
目前,陆地蜂窝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的广泛应用.使移动卫星通信得到国内外通信领域的高度重枧。本文概述了陆地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信道传输特点.着重介绍国外开发和研制的一种针对陆地移动用户使用的卫星寻呼系统(Paging System),并对其结构和移动终端机的构成、关键参数、实验结果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47.
移动通信网络的位置群体节点进行了优化定位和挖掘,优化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度和可靠度,传统的位置群体节点挖掘算法采用信息度增益控制挖掘算法,算法不能自主感知节点信息数据的变化,无法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决策。提出基于位置群体节点信息融合和滤波控制的移动通信网络位置群体节点的挖掘方法。构建移动通信网络节点的分布模型和信道模型,采用多径信道均衡设计实现位置群体节点信息融合,采用自适应滤波控制方法实现对通信节点挖掘的干扰抑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通信节点挖掘,信标定位准确,信号的覆盖度较合理,实现了信道空间的合理高效利用,实现了信道均衡和干扰抑制,有效降低了通信的误比特率。  相似文献   
48.
本文提出一新的多用户检测方案,它利用其所知道的用户的扩频序列,提高系统上行线路的多用户检测性能。该检测方案使用正交匹配滤波器来抑制已知和未知扩频序列的用户的干扰。  相似文献   
49.
50.
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诸如网络、手机、博客、虚拟空间等新媒体形态,引发了一场规模空前、深度空前的媒体革命浪潮。技术革新的力量催生出新媒体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多样性、传播行为主动性和交互性以及新的传播效力等新的传播特性,使其以更深刻的影响渗透到社会及人们的生活的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