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报页     
《云南国防》2002,(2):32-33
宣威市人武部加大专武干部培养力度;“今年只开两次会”;禄劝县人武部摆兵设阵 再次实施掌鸠河移民搬迁工作;景洪市建立维权机制;开元市人武部被成都军区评为“全面建设先进旅团级单位”;一片真心献父母 火样热情暖军营——思茅军分区在新兵中开展“报春晖”活动反响强烈;如实自觉缴纳党费 巩固党的基础建设——昭通军分区开展党费缴纳问题大讨论;盈江县人武、专武干部每人有份《云南国防》杂志;姚安县给批准入伍的大中专毕业生吃“定心丸”。  相似文献   
22.
一、组织指挥网络化。战时政治工作组织指挥网络化 ,就是指以传统战时政治工作为基础 ,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网上政治工作组织指挥系统 ,从而实现我军战时政治工作指挥、通信、情报的信息化综合处理的过程。①网络时代的来临 ,为信息战争准备了充分的社会条件和坚实的技术基础 ,作战双方哪一方忽视这一点 ,就会失去赢得战争的先机。同样 ,作为战斗力重要组成部分 ,并为战斗力提供服务保证作用的我军战时政治工作 ,更应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②战时政治工作组织指挥网络化的实现 ,为建立完善、高效、联合的战时政治工作指挥机制提供了坚实…  相似文献   
23.
论述了基础性研究在军队工程院校科研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强调了进行这一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探讨了加强基础性研究的对策 .  相似文献   
24.
江泽民“七一”讲话 ,论述了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发生新的变化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新的社会阶层是伴随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 ;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阶段阶层问题的目的 ,应当是为了团结和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 ,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因而有必要和可能吸收他们加入到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来 ,这对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5.
中国共产党从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 ,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对马列主义建党思想的重大创新和发展。这一发展的重要表现 ,就是在坚持党的无产阶级先进性的基础上 ,提出了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新思路 ;在坚持党的阶级基础的前提下 ,提出了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新理念。这对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6.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是党的十六大对全党提出的根本要求。应站在哲学的高度 ,从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辩证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具体历史统一以及党的历史经验的角度 ,理解它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27.
28.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国当代基础教育全面践行以人为本的核心功能.以人为本的教育倡导人性的真实回归,强调用教育作为引导,实现人性向自然、自由、多样性和生活世界的回归,最终达到和谐.教育目的体现对个性、和谐、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注;教育内容上体现人文、激趣以及时代性的回归;教育实施中体现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尊重,对学生的重视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促进;评价内容方面体现评价主体、标准多元化以及评价实践的过程化.  相似文献   
29.
结合一个桩筏联合基础的设计过程,探讨了在复杂地基土上基础设计中的受力分析及变形协调计算过程.介绍了在满足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前提下合理布置桩筏联合基础的做法及其设计思路.布置桩筏联合基础时使桩筏分别落在不同土层上,以充分利用不同深度地基土的承载力;另外针对桩下为非淤泥系硬土层,应最大限度利用桩身强度和天然地基承载力.该做法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