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2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4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画里话外     
《兵团建设》2012,(12):54
  相似文献   
62.
基于Markov模型对航天测控通信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的过程中,若系统中测控通信设备数量较多,模型中的状态空间随设备数量呈指数增长,将会导致数值计算困难.提出了一种基于Krylov子空间技术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将大规模问题投影至小规模子空间中,求得问题的近似解.实验结果证明,Krylov子空间方法的计算速度及精度优于Ross方法和前向Euler法(forward Euler method,FEM).  相似文献   
63.
为弥补传统空间机器人操作范围小,风险高的缺点,介绍了一种新型空间绳系机器人系统。建立其任务核心的逼近动力学模型,基于反馈线性化技术和神经网络控制技术设计智能逼近控制系统,仿真结果验证了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为新型近距离空间操作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4.
比相单脉冲测角法通常被用来对1个目标进行DOA估计,受限于已知数据的数量,该算法无法对多个目标进行DOA估计。在比相单脉冲测角法基础上,利用目标多普勒频率对空间相位的影响提出一种使用双阵元的双目标快速DOA估计算法。该算法对于硬件的要求几乎与比相单脉冲测角法一致,功能上可以同时对2个目标进行DOA估计,且计算量小,实时性高。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并进一步探讨了信噪比、方位角、数据采集间隔对估计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5.
为了解决反导作战中目标的有效识别问题,提出利用临近空间红外探测系统配合地基雷达对弹道导弹目标进行综合识别的方案,给出了临近空间前置反导目标综合识别时序图并建立了反导作战目标综合识别模型,在此基础上,重点对空间弹道目标的光学强度序列与识别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弹头和诱饵的光学强度序列信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最后提出根据弹头与诱饵对应点目标的等效温度的变化特性,提取特征参数对目标进行识别的方法。  相似文献   
66.
在一致光滑的Banach空间,证明了满足不等式‖Tx≤C ‖x‖的一类非线性强增生算子的Mann迭代序列强收敛于Tx=f的唯一解。  相似文献   
67.
1983年3月23日,美国总统里根宣布举世震惊的“战略防御倡议”计划(俗称“星球大战”计划),拟建立一个以天基定向能武器系统为主要拦截手段的多层次、多手段的综合弹道导弹防御体系。当时的苏联也准备建立类似的空间体系与之抗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星球大战”似有一触即发之势。后因耗资巨大,美苏“星球大战”计划纷纷中途下马,  相似文献   
68.
本文在Robinson-Luxemberg框架下重建了由Nelson所创立的近初等过程论,更有意义的是我们由近初等过程可找回原来的标准过程,为在此框架下运用近初等过程论做随机分析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9.
本文介绍了一种可供工程兵使用的新颖障碍物。经可以发射全频段调频电波,压制敌方的无线电通讯,从而使工程兵的战斗不再局限于催毁敌方车辆,杀伤敌方人员,而扩展到参与破坏敌人指挥和控制,即以破坏敌方的机动来达到支援言已部队的目的。  相似文献   
70.
微米/纳米加工技术是继微电子技术巨大成功后所引发的又一场微小型化革命。用“五敢”精神培育起来的技术团队——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实验室成为这一领域高水平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