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1944年12月,在诺曼底登陆后的盟军已经横扫了整个法国北方,冲到了德国边境。此时的美军乐观地认为:战争将在1945年初结束。然而,没有人想到希特勒正酝酿一场绝地反击。12月16日拂晓,阿登反击战爆发,美军措手不及,战线被德军装甲部队很快撕开,后继部队冲向美军腹地,正面战线眼看就要被突破。但在进攻中,德军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没有在第一时间占领巴斯通小镇。等到德军高层真正开始重视时,它已被美军空降兵占领。  相似文献   
32.
王延忠 《环球军事》2010,(18):54-55
1941年,希特勒令旗一转,德军分三路闪击苏联。从此之后,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浩劫在历史的拐角处猛的转了一个弯,很多事情都被改变了,大到整个人类的命运,小到历史洪流中的一个无助的生命。苏军中尉科兹洛夫便是这样一个无助的小人物。  相似文献   
33.
杨孝文 《环球军事》2010,(20):22-2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的战略家们曾提出过一系列针对美国纽约的进攻计划,其中包括发射超级导弹、使用远程轰炸机以及派遣秘密特工进行破坏,将纽约变成一片火海。这些计划中有些野心勃勃,有些则极为愚蠢,最终都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34.
史放 《环球军事》2010,(15):60-62
本刊上期刊发的《困兽犹斗的纳粹伞兵》,讲述了纳粹伞兵部队在二战中几场不太知名的作战。而本文将展现德国伞兵更加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因为,下面所要呈现的内容,在历史上根本就未曾发生过!  相似文献   
35.
木竽 《军事史林》2008,(1):25-28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初三年,实在是纳粹海军的“快乐时光”,也是邓尼茨潜艇战登峰造极、战果最为“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邓尼茨也因此而成为叱咤大西洋的风云主宰。然而,大英帝国也非等闲之辈。它的海军、它的技术、它的能力,在国际舞台上绝对是鹤立鸡群、笑傲群雄。尽管这位海上霸主也有打盹、也有被咬、甚至被咬得遍体鳞伤的时候,但是,要想置它于死地,它的对手们还没有这个实力。纵然你邓尼茨以偷鸡摸狗般的杂耍能得逞于一时,也无法执大洋海战之牛耳。毕竟,皇家海军的综合实力,还不是纳粹海军所能撼动。水面大炮巨舰的对话,早巳分出了胜负.水下潜艇的角逐,也将见分晓。  相似文献   
36.
信不信由你     
《环球军事》2008,(2):61-61
海军上将谋杀案1943年10月1日,盟军攻入意大利纳布勒斯。德军负隅顽抗.纳布勒斯几成焦土。食物,药品等等物资奇缺,入城盟军一时束手无策。当地红十字会主席意大利卡洛西洛公爵试图面见盟军当局.此公知道德军藏匿物资的秘密地点。然而.焦头烂额的盟军当局竟无人理会这位意大利贵族。数度求见无果,公爵想出了一记狠招。他致书当地英军指挥官,大意是讲英军海军上将吊死本人亲戚,望速安排见面商议有关事宜云云。  相似文献   
37.
阿里伯特·海姆曾是纳粹党卫军的一名军医,在集中营囚犯身上进行过一系列令人小寒而栗的实验。纳粹德国土崩瓦解后,这位杀人恶魔成功逃脱,据悉可能躲到了阿根廷。如果还活着,他已经是一个93岁的老人。然而,即使这样,海姆过的也是提心吊胆的日子,因为“纳粹猫人”一直没有放弃将他捉拿归案的努力,他们决心在老家伙见希特勒之前找到他,让这个双手沾满鲜血的“死亡医生”在监狱中咽下最后一口气。  相似文献   
38.
信不信由你     
《环球军事》2008,(7):59-59
1943年,阿贝尔·斯佩尔出任德国装备总监。这位精明的管理者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当时德国海军申请制造5万把军官饰刀。德军条令规定,饰刀是海军军官制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个不知何年何月定下来的规定除了好看,并无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9.
二战时期的北非战场,英军的“马蒂尔达”式坦克凭借其厚厚的装甲在德军阵地横冲直撞、东挡西杀,如入无人之境,德军的反坦克兵器根本无法制服它。这使轴心国的指挥官们很是头痛了一阵子。后来,他们突发灵感,目光盯在了一种88毫米的高炮上,异想天开地用高炮打坦克,结果十分有效,给英军造成了重大损失。将防空用的高射炮变戏法似地转变为打击“陆战之王”的“杀手锏”,尽管这是根植于机械化战争土壤的“土办法”,但却是战争历史长河中的一次有意义的创新,对我们仍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