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81.
《中国军转民》2009,(6):24-25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六一基地(贵州航天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是1964年经中央专委批准建立的配套完整、生产能力较强的航天产品科研生产基地,是一个现代化的军民结合型大型企业集团。  相似文献   
582.
谁都知道心脏在人的生命当中的重要作用。那么,作为中国航天电源专业技术中心,梅岭化工厂承担的就是载入航天工程飞船和火箭配套电池的心脏动力研制任务。从这里走出的一个个小精灵为“神舟”的发射、运行、返回和着陆提供了充分的电源保障。为此,有一句广告语在遵义乃至“神舟”研制团队中部很有名,这就是梅岭电源——载入航天的动力“心脏”。  相似文献   
583.
李威 《中国军转民》2009,(11):73-73
作为全国文明单位的航天四院,始终重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保持文明之花盛开不衰。国庆前夕,该院精神文明办组织开展了“文明家庭”评比表彰活动,在全院共评出了30户“文明家庭”。9月28日晚,在院召开的“庆祝建国60周年老年风采展示暨文明家庭颁奖文艺晚会”上进行了隆重的表彰。图为颁奖文艺晚会的几个精彩瞬间。  相似文献   
584.
张立同是我国著名航空航天材料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九届人大代表和中共十七大代表。1938年出生在四川重庆,在逃避日本飞机狂轰滥炸中长大,幼小的她知道中国没有飞机抵抗,"航空报国"成为她终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585.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作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组建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关心支持和备行各业的大力协同下,实现了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继“两弹一星”之后.取得了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两座新的里程碑为代表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86.
庞之浩 《环球军事》2009,(13):62-63
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5月19日19时55分,美国空军的战术卫星-3发射升空。战术卫星-3是美国“快速响应航天”计划中的第2颗卫星,第1颗卫星是2006年12月16日发射的战术卫星-2,此后还将发射战术卫星-1、4等卫星。战术卫星3的成功发射,使美“快速响应航天”计划雏形初具。  相似文献   
587.
588.
航天发射技术难度大、系统庞大复杂、可靠性高,是高风险的系统工程。在阐述航天发射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剖析了航天智能化测试、发射控制与决策系统,研究了航天发射智能测试与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表明,未来的航天测试发射与控制系统将是高度自主的测试与控制系统,其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智能化。  相似文献   
589.
从美国发射第一颗星载SAR卫星Seasat开始,雷达成像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高度关注,日益成为竞争激烈、发展迅速的技术领域。随着侦察系统的逐步完善,星载SAR成像已从低分辨率、单极化、工作模式单一向高分辨率、多极化、多工作模式发展。作为一种有效的空对地观测工具,星载SAR卫星能够提供远距离、全天时全天候条件下的探测活动,具备一定的穿透能力,在民用和军事领域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90.
他是中国军事运筹学科的创建人。他对军队的重大贡献,不仅在于他将运筹学这一学科应用于部队,更在于他赋予这一学科的清晰定位和前瞻理念。2009年10月31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人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很少有人知道,54年前,这位中国航天之父从美国归来时,带给中国的,除了航天技术,还有一颗种子——运筹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