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2.
致富顾问     
民族艺术卖产品更卖文化"既想创一番事业,又想到处游山玩水.我每天都在思考到底怎样才能把两者结合起来!我终于想到了,我要卖56个民族的布艺,进货时可以游遍56个民族的特色风景。"异域部落——"白手超家"的主人翁颇为得意地说。"异域部落"是他的网名,也是他的店名。  相似文献   
73.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上课幽默诙谐,妙语迭出,使学生敬佩叹服;有的老师上课语言精练,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能带动学生畅游知识的大观园;还有的老师上课时善于把知识融贯在一个个自然生动的故事里,使学生入神入境;也有的老师善于以自己的感情带动学生的情感,使之振奋,时而热烈地参与讨论,时而激烈地展开争论……这样的话,无疑能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形成一种扣人心弦、催人兴奋的感染力。教师之心与作家之心、学生之心,达到心心相印,情情相通,这也就是课堂教学中的感染艺术。  相似文献   
74.
把话说得巧妙而富有吸引力,那是说话的艺术。  相似文献   
75.
文娱领域综合治理是当下的文化热点,但与之相关的高校艺术学科教师的评价与考核机制建设却一直是被学术界忽略的问题。该问题不仅关乎高校教师评价与考核工作的整体进程、艺术学科的健康发展,还关乎国家文艺创作队伍的建设、文娱行业的天清气朗。本文认为艺术学科教师评价与考核机制是决定文娱领域艺人违法失德乱象的重要要素之一,科学、系统、规范的评价与考核机制有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76.
《兵团建设》2007,(11):114-1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这些论述客观描述了当今中国同世界的密切联系,表明了中国的发展繁荣同世界繁荣稳定密不可分的关系,向全党提出了树立世界眼光、增强战略意识、提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能力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7.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型的教师和充满科学与创造艺术的课堂教学。新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素质结构,更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基于广大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方式,方法等方面所感到的困惑,笔者从确立教学目标、发展学生个性、激励学生思维,开放课堂教学这四个方面论述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策略。一、确立教学目标要达到创新教育目标,就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口确立这种教学目标的策略,主要是着眼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  相似文献   
78.
取名的艺术     
《政工学刊》2007,(7):63-63
一、叠字法。即姓和名为叠字。例:石磊、金鑫、林森。 二、偏旁法。即姓和名用同一偏旁的字。例:徐行、赵超、蒋芳。 三、对比法。即姓和名用一对反义或对衬的字。例:张驰、曲直、方圆。  相似文献   
79.
建筑是一种空间艺术、感觉艺术,具有形式美及艺术美的建筑形象是在视觉感受的空间中展开的。芦原义信说:空间是人和视物间的联合,对视觉空间进行艺术加工和艺术处理是现代建筑达到审美目的的本质手段。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视觉是积极主动的器官,当我们通过建筑艺术来...  相似文献   
80.
“隔”在艺术上是创造空间距离的一种手段。中国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都十分讲求“隔”,诗词戏曲、书画建筑,莫不强化“隔”的效应。本文以视觉思维和格式塔心理学为出发点,探讨了“隔”在中国建筑艺术空间中的应用,在另一层面上反映了“距离产生美感”的审美意识及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