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8篇
  48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162.
依据7.62mm穿甲燃烧弹与B4C,Al板的物理和力学特性,提出弹、板的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给出弹板碰撞后B4C/Al复合板的弹性动力学方程,建立应力波的传播模型,讨论了应力波传播时复合板的力学行为,最后确定了复合板承受的初始冲击应力。理论分析表明:一维应变条件的B4C和Al板的弹性极限高于一维应力条件下的值;弹、板间的作用力服从指数衰减规律;B4C板的初始应力高于430MPa时,应力波的作用使Al板在卸载过程中发生反向屈服。  相似文献   
163.
某型自动榴弹发射器弹链节在进行可靠性试验时出现断裂,通过现场信息收集和理化试验分析,对断裂原因进行准确诊断,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应对对策,杜绝了弹链节断裂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64.
美国为何青睐动能拦截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弹道导弹防御武器的发展已经从核时代步入非核时代。除了俄罗斯还保留着原有的核防御武器之外,所有致力于发展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国家,都在谋求获得非核防御武器。依据杀伤机理的不同,当今世界上已经部署、正在研制或正在研究的非核弹道导弹防御武器主要有3大类: 第一类是破片杀伤拦截弹,即采用常规爆炸弹头的拦截弹。这类防御武器借助高能炸药弹头爆炸产生破片,通过破片的直接碰撞摧毁目标。第二类是动能武器,即依靠高速飞行  相似文献   
165.
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为大量歼敌并提高我军生存能力,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敌方的指挥通信、协同通信、侦察通信、后方通信及警报通信等进行干扰,使敌方通信系统失灵、瘫痪。目前,对敌通信干扰的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地面电子干扰台;二是电子干扰飞机;三是近年来大力发展的投掷式电子干扰设备,亦称通信干扰弹或电子干扰弹。通信干扰弹是先进的电子技术与弹药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特种弹药,是通信干扰设备的发展方向之一。它由火炮、火箭、导弹等运载工具发射,用以干扰敌方战场的无线电通信。一般采用子母弹形式,弹丸内装多个一次使用的宽频带  相似文献   
166.
上期谈及的破甲弹是依靠炸药的化学能来毁伤目标的。与之不同,穿甲弹(Armour-piercing Projectile)是依靠自身的动能来穿透并毁伤装甲目标的弹药,因此又称“动能弹”。穿甲过程中,弹丸会发生镦粗、破断和侵蚀等变形和破坏。常见的破坏形式有(a)冲塞穿透、(b)延性扩孔穿透、(c)花瓣  相似文献   
167.
介绍了在识别中子弹爆炸与小型原子弹爆炸的过程中,对弹型识别判据2——“基于探测距离R和早期核辐射中γ辐射周围吸收剂D*(10)的弹型识别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8.
为了有效发挥红外诱饵弹作为防御性欺骗武器对处于末制导阶段的红外成像制导导弹进行欺骗的效能,通过对红外诱饵弹干扰红外成像制导导弹的原理、红外诱饵弹的使命任务、红外诱饵弹干扰效果的阐述,详细地介绍了牵引法干扰红外成像制导导弹的使用方法,证明了红外诱饵弹牵引法对防御红外成像制导导弹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9.
170.
2010年的第25届国际弹道会议将在中国北京召开,这是由南京理工大学协同中国兵工学会申办成功的,在亚洲尚属首次。南京理工大学的“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学科点代表中国为国际弹道委员会委员单位,而依托这一学科形成的”现代发射与弹箭飞行控制技术”研究群体也于2007年入选首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