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4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6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很高兴出席首届中国国防工业标准化论坛,论坛举办必将极大地有利于我国国防工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下面我就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民爆器材行业标准化水平这一议题,谈三点意见,同大家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72.
本文通过全面跟踪分析美军引信电磁环境标准发展变化情况,在调研分析我国引信电磁环境试验标准状况、引信产业研制中对电磁环境的需求及目前能完成的试验情况基础上,结合目前国内外引信研制及试验,提出了我国引信电磁环境试验方法标准体系及各主要标准的主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3.
提出了武器装备采办绩效的概念,介绍了武器装备采办绩效的主要内容,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构建了装备采办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详细阐述了每个指标的含义、影响因素及计算方法,为评价装备采办绩效、提高装备采办费使用效益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4.
文章论述了我国目前民爆行业技术鉴定、生产鉴定检验所依标准的现状,指出按产品标准引用的检测项目进行鉴定检验的不完善性,提出需要尽快制定我国民爆行业技术鉴定、生产鉴定检验规程并上升为行业强制性标准,给出了以工业炸药为例技术鉴定、生产鉴定及企业质量控制检验项目选择的建议。  相似文献   
75.
《国防技术基础》2008,(10):16-16
实施标准时要注意防止以下的几种主要错误倾向。 (1)选用错误。即选用的标准不适用,同实施的目的不符,或选用的标准陈旧,已被废止或互不相容。  相似文献   
76.
本文阐述了国防科技工业标准化的概念及其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论证了民用爆破器材作为国防科工委归口管理的五大民品之一,是“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重要能源材料,理应纳入国防科工委标准化工作的管理渠道。揭示了当前民爆行业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提出了借鉴军工标准化经验,从四个方面提升民爆标准化工作水平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7.
《国防技术基础》2008,(7):32-32
只有规定了合格鉴定试验要求的规范才要求建立QPL或QML。只有经过权威机构鉴定,并证明符合相应规范要求的产品或工艺过程与材料,经批准后才可列入QPL.QML。当以后定期的鉴定证明产品或制造商不再符合相应规范的要求时,还应将其从QPL或QML中除名。  相似文献   
78.
为加强集团公司企业标准化工作,2008年10月28日-29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了兵器工业标准化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会议介绍了国防科技工业管理机构调整后标准化科研管理的新形势,交流了兵器工业企业标准化工作经验,会议由集团公司科技部黄辉处长主持,集团公司53家成员单位的62名会议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79.
机械状态振动烈度监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振动标准和振动测量的基本现状,分析了振动烈度的时域和频域计算方法,后者对信号类型的适用性强,对计算频率范围的选择灵活,避免了利用微积分进行信号类型转换和滤波等复杂处理,通过实例给出了应用振动烈度监测机械设备状态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0.
软件保障流程分析是研究软件保障规律的重要手段。应用多层赋时变迁、随机Petri网技术,逐步细化建立了软件保障流程仿真模型,给出了各层次模型中库所和变迁的含义。结合模型的仿真分析,提出了用"软件使用保障时间比"作为评价软件保障性的参数,给出了软件使用保障时间比的计算方法,并就该计算方法所表达的意义同装备系统进行了比较,指出了软件使用与保障时间分配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