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在我国的语文教育中,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每一册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人教版语文新编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更占有一半以上的篇幅,但就我国当前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看,文学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要说中学生,即使一些大学生,他们对文学的隔膜与浅近功利的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文学缺乏症已经到了令人忧虑的程度,加强语文特别是文学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2.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相似文献   
43.
一、注重课前预习,把预习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先行尝试的活动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明确提出预习要求   在平时布置学生初读课文预习时,我把:读(读课文)、查(查字典知字、音、义)、思(思考课后问题)、圈(圈重点句)、问(提出不懂的问题)、找(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六字作为预习的基本要求,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相似文献   
44.
语文教学如同写作,既要重视课文的导学,也要重视教学的结课艺术。正如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他的意思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响亮,如爆竹炸开,使人为之一震;而结尾要有韵味,如巨钟撞响,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通过  相似文献   
45.
一片红色的土壤能够走出千百位英烈,自有它的理由。它可能体现在地方文化的"崇文尚武",可能体现在对先烈事迹的尊崇,可能体现在对烈士遗属的关怀和敬重。曾走出近千名烈士的湖南新化县可能只是中华大地英雄土壤的小小缩影——"你们活着是为了人民而活着,他们柄牲是为了党和国家而柄牲,你们的名字和光辉形象,为新化人民矗立起了一座无价的丰碑!"高亢振奋的国歌声响起,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举起右手庄严宣誓铿锵的誓言像春雷一样响彻在三湘大地。2014年的9月30日,在国家首个烈  相似文献   
46.
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改革语文教材的编排体例。改革后的语文教材应突出以“双基”为主线,以名篇为范例;应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做到形式序列化、知识系统化、练习安排科学化。  相似文献   
47.
幽你一默     
《兵团建设》2013,(15):55
  相似文献   
48.
解读晨昏线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课本中,地球运动的教与学既是难点又是重点,而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时间计算又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9.
一、“分层次教学”实施依据目前大多数高中,面对传统教学模式,有不少困难。首先,现行高中数学教材理论性强,运算能力要求高,课本习题及复习题量大,但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不进去”,“学了也无用”,导致教与学陷入困境。其次,就普通高中目前的状况,若依《大纲》规定按部就班完成授课,根本无法保证使全部学生“一步到位”地通过会考,于是平时加课时、节假日补课,教学中“掐头去尾烧中段”,极力压缩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及早进行会考、高考复习之目的。“生吞活塞”,“枯燥无味”,使教与学陷入苦境。鉴于上述原因,本着普通…  相似文献   
50.
一、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要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文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包罗万象,丰富多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