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用四球机试验评价了所合成的有机钼化合物极压抗磨性能 .讨论了钼的化合价与有机钼化合物的极压抗磨性能的关系 .发现对黄原酸硫氧钼和硫代磷酸硫氧钼两类有机钼化合物均是含六价钼化合物的载荷性能最好 ;六价钼比五价钼化合物的反应活性高 ,可在更低的浓度下表现出最佳的抗磨效果 ;钼的化合价不影响硫代磷酸硫氧钼在基础油中的理化性能 .  相似文献   
12.
自润滑材料工作机理验证与材料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含油量低(HDV6)、中(HDV12)、高(HDV20)3种材料的滑动摩擦特性基础上,通过实验验证了自润滑材料工作机理;并发现自润滑材料失去自润滑特性后,通过对其重新浸油,可以使材料的自润滑性能再生.  相似文献   
13.
为监测船舶水润滑轴承力学状态,在水润滑轴承橡胶轴瓦中植入光纤光栅传感器,并对布拉格光纤光栅的应变检测原理和应变传递特性进行分析,设计了橡胶轴瓦植入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封装结构及水润滑轴承监测系统.受力试验表明:该监测系统满足轴承动载荷在线监测评估需要,可用于水润滑轴承的动载荷特征识别及轴承的智能化设计.  相似文献   
14.
作者通过分析计算动载荷轴承油膜区间的变化规律,发现轴承滑油进口处油膜压力随时间变化。由于轴承进口处油膜压力变化,导致滑油进口处存在压力波。进一步分析滑油进口处压力波在滑油管内的传播及试验研究,首次发现,滑油管内压力波是由轴心运动引起的,它与轴承滑油压力、温度、轴承负荷及轴承几何尺寸等因素有关。作者认为,滑油管内压力波的发现,必将推动轴承润滑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含硫、钼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化学结构对极压抗磨性能的影响。四球机试验表明:这类化合物有很好的抗磨性能和较高的承载能力,在润滑油中性能稳定,是较好的极压抗磨添加剂。烃基的改变对其极压抗磨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圆锥多油楔动压滑动轴承系统是精密磨床主轴的一种新型支承结构,本文通过建立圆锥极坐标系,导出圆锥极坐标雷诺方程和对不可导边界的有效处理,提出了适用于锥轴承分析的方法并给出了相应计算程序。分析和计算的结果表明:工作间隙的自动调节是轴承最重要的特征,油楔深度和弹簧预紧力是影响轴承性能的主要参数,合理选择此二参数,可使轴承获得普通圆柱轴承难以达到的优良性能。  相似文献   
17.
在有和无超声振动条件下,分别考察了不同摩擦频率、摩擦载荷对GCr15/45钢摩擦副的减摩抗磨性能影响,初步探讨了油润滑条件下的超声润滑机理.结果表明:超声振动可以改善GCr15/45钢摩擦副的减摩抗磨性能,并使45钢表面磨痕变窄、磨痕深度降低、表面犁沟数量减少、磨粒磨损程度减轻.超声振动没有改变摩擦副间的磨损机理,但通过减少45钢表面所承受的正压力和有效阻止磨屑的二次磨粒磨损,改善了摩擦副间的摩擦磨损.  相似文献   
18.
阻抗频段的介电谱在金属腐蚀/缓蚀研究领域有良好的应用。为解决水基防锈液防锈性能常规检测方法实验用时长与结果误差大的问题,利用基于AD5933的介电谱仪和平面叉指电容传感器检测水基防锈液防锈性能。对样品介电谱进行直观分析,发现防锈性能好的样品,其介电信号更强烈;通过系统聚类算法分析,可快速区分样品防锈性能强弱和防锈剂类型;系统聚类算法与标准方法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二者所得结果的等级划分难以一一对应。实验结果证明,介电谱技术能够为水基防锈液防锈性能的定性检测提供快速且简便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坦克动力装置润滑系统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车用内燃机润滑系统流动与传热仿真方法.采用一维的方法研究了车用内燃机润滑系统流动问题;采用网络法研究了车用内燃机润滑系统的传热问题,并建立了润滑系统各部件的传热数学模型.编制了计算程序.对某型坦克内燃机润滑系统的流动与传热进行了实例计算,仿真结果与试验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20.
《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4,(5):F0002-F0002
“燃料化学与润滑化学”创新团队是重庆市首批高校创新团队,于2007年列入建设计划,2011年通过验收。团队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名,总后科技银星1名,总后优秀教师2名,军队资源节约专家1名,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名,重庆市十大节能减排突出贡献专家1名,重庆市学术带头人2名,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5名,担任全国、全军学术团体理事以上职务18人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