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重设了个人在共同体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对资本主义共同体矛盾的揭露和批判,阐明了共同体之于人的自由和解放的价值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基于新的历史条件提出的世界各民族、国家交往新思想,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创造出符合全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现实方案,实现了对当前西方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的超越,为全球治理体系与人类发展道路提供了新思路,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3.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高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学校必须胸怀“两个大局”,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政治任务,聚焦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随着宣传力度不断加强和网络媒体的广泛应用,高校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普遍提高,但由于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文化多元化的冲击等一些因素,部分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缺乏更清晰的认识。通过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塑造校园文化氛围、构建社会培育环境等途径,有助于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44.
人的问题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马克思站在唯物历史的立场上,从人的本质、发展、需要和价值四个方面阐述他的人学观点,为人学的研究指明了科学的方向。马克思人学观对于在社会发展中解决人的问题仍然具有当代价值,其为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45.
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奋斗、美美与共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概括,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在新时代维护这一格局、强化共同体建设的工作纲要与主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的一项重大突破,有力地推动了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构建有着重大影响。分析这一时期多元一体格局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46.
军事理论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其教学设计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立足点,教学目标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五观”学说,其教学内容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承与赓续。基于此,军事理论课理应成为培养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上好这门课程就要做到通史——讲好故事讲清道理、通情——师生互动,增强学生获得感、通心——培育新人,共筑中国梦。  相似文献   
47.
鸿雁 《政工学刊》2013,(3):79-79
这是一部让我们认识马克思的书,让读者一次次被他“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劳动的职业”而感动,被他具有的先知般的智慧所折服。  相似文献   
48.
《兵团建设》2007,(11):92-92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部分中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同时提出,要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  相似文献   
49.
《国防》2015,(1):4
编者按:香山论坛是中国军事科学学会举办的国际性安全与防务论坛,旨在通过相关国家防务机构、智库专家学者的对话交流,增进了解、凝聚共识、加强互信,推动亚太安全与防务合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促进和平发展。第五届香山论坛围绕"合作与共赢: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探讨了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本刊根据论坛秘书组提供的速记资料,摘录了主题发言者的重要  相似文献   
50.
拜物教具有三种历史形态,即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当今社会,拜物教的现象并没有离我们远去,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三种形态有了新的表现。本文旨在通过观察当代社会中出现的新的拜物现象及其表现,运用《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探究当代社会中的拜物现象,对于破解我国现存在的拜物教现象,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国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