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邱启建  袁盛清 《国防》2008,(12):63-64
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今冬征兵对象主体由农村青年、城镇待业青年调整为各级各类院校应届毕业生。为积极适应征集对象主体的调整变化,圆满完成国务院、中央军委赋予的新兵征集任务,在今冬征兵工作中,湖北省政府、省军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  相似文献   
62.
为方便高校毕业生在非工作日、非现场咨询到相关事宜,及时获取参军入伍方面的信息,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武部开通了应答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服务热线:8413856、8411262、8411512。新开通的高校毕业生参军人伍服务热线,可以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优质、便捷、全天候的服务和专业咨询。  相似文献   
63.
国防生是指根据部队建设需要,由军队有关单位依托普通高校从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普通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培养和从签约高校在校大学生中选拔培养的青年学生。如何在地方高校探索出一条适合国防生教学的新模式?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国防生锤炼成政治思想好、专业技术强、军事课目优的“准军官”?这是各大高校一直都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4.
加强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和转接工作,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阐述并分析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和转接工作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探索从构建“一落实、二确认、三反馈、四报告”工作机制;构建“一对一”组织关系落实跟踪制度;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阵地建设;建立高校党务工作定期培训制度;坚持党建引领,提供就业服务等方面提出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65.
毕业生的党建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生党员进入社会后的言行不仅反映了其所在高校的整体党建水平,也关系到其自身未来就业与发展的前景。因此,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党建工作,努力培养出综合水平较高的毕业生党员,让他们在发挥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从而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其更高质量的就业,为国家建设积蓄后备力量。  相似文献   
66.
工作动态     
《中国军转民》2014,(2):6-7
<正>中核集团在东华理工大学成立人才培养基地日前,中核集团在东华理工大学设立"中核集团人才培养基地"并举行了授牌仪式。此举有利于集团公司与东华理工大学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形成互利双赢局面。集团公司将在海外人才引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互派专家担任特聘教授、科研项目合作方面与东华理工大学展开务实合作;东华理工大学将在毕业生就业、学位建设、人才培养培训、核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与中核集团加强深度合作。中核集团与中国科学院签署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加强产学  相似文献   
67.
1971年出生的谢伟初,自幼向往军营。从1988年开始,他先后3次报名入伍,但由于身体原因始终没能实现当兵的梦想。高中毕业后,同班的同学不是上大学就是外出打工,而谢伟初仍然坚持要去当兵,结果等来的还是落选。  相似文献   
68.
刘海洋  吴成勇 《国防》2013,(6):62-63
为破解征兵难题,推动学校征兵工作,近期我们对辖区内相关学校进行了征兵工作调研,初步掌握了学校状况及学生参军意向,摸清了应届毕业生征集潜力,为调整征兵时间方式、做好学校征兵工作提供了依据。一、基本现状:潜力较大,问题不少东北三省现有高校二百多所,高中类学校不到两千所。现有男性在校大学生一百多万人,应届毕业生几十万人;高中类应届毕业生几十万人。通过对上万名大学生、近十万名高中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有参军意愿的大学生占42%,高中毕业生占39%。普查结果表明,学校征集潜力充足,有参军意愿的学生比例较高,优质兵员选择余地较大。但从多数学生选择参军目的看,当兵的前提条件是到部队能提千、退役后能安置。综合分析学生意愿和近年来征集高校高中毕业生情况,如果没有具体明确的优待政策保障,大部分学生可能放弃应征。  相似文献   
69.
杜满红 《国防》2013,(10):67-67
近年来,“征兵难”、“就业难”逐渐成为媒体热词。一方面是适龄青年应征数量持续走低,有的征兵机构面临门可罗雀的尴尬,有人甚至发出“未来中国谁来保卫”的忧虑。另一方面是新增就业人口攀升,求职人数远超岗位供给量,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今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如何破解上述两难困境,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0.
近日读到这样一则新闻:某部一位正待破格提拔的机关营职干部,主动要求下基层代职连长进行“补课”。以此弥补基层任职经历。增强自身带兵组训的能力。联想当前许多人面临的就业难题与国家大力倡导年轻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去锻炼成长的号召。顿感,丰富的经历不仅是人生的财富,也是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