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英文电影,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境化的语言和真实的跨文化信息,为学生创造在课堂上实践语言的机会,也更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分析在非英语专业学生课堂教学中选择英文电影的标准,探讨电影观前、观看和观后三个阶段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42.
英语习语及其文化内涵分析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重要,本文主要从英语习语的概念和特点、习语的文化渊源、习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以及中学英语习语教学缺失现状等几个方面探讨中学习语教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3.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语言的学习也是文化的学习。一种文化的存在离不开交流,而文化交流离不开翻译和翻译工作者。合格的译者至少要精通两种语言。翻译工作者几乎都来自外语学习者,因此,研究英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与其翻译能力的关系,有助于对症下药,为将来的翻译工作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44.
通过论述英文电影的教学意义、教学方法和为保证教学效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英文电影语言生动、画面直观形象、富有感染力,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英语听说水平和文化交际能力。将英文电影引入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应注重影片的选择及课堂上的灵活运用,使其发挥最大效用。  相似文献   
145.
自主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主动教学会带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6.
我国传统英语教学由于忽视对学生跨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导致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低。有必要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其方法包括: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采用对比教学法,结合词汇文化内涵进行词汇解释、注意中西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差异比较,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相似文献   
147.
ABSTRACT

What Rudyard Kipling called the ‘campaign of lost footsteps’ was the longest campaign fought by the Victorian army. The conquest of Upper Burma, an area of 140,000 sq. miles with a population of four million, took only three weeks in November 1885 and was accomplished with minimum cost. However, the removal and deportation of the Burmese King and dismantling of all traditional authority dismantled led to growing resistance to British rule leading to an increasingly difficult guerrilla war. Though the Burmese guerrillas were characterised by the British as mere bandits or dacoits, many were former soldiers along with Buddhist monks. The extremely difficult nature of campaigning in the terrain and climate of Burma was not sufficiently appreciated by the War Office, who viewed the conflict as a ‘subaltern’s war’ and ‘police’ work. Intended regime change was also not accompanied by any consideration of the likely implications. Prolonged insurgency necessitated deploying a force far larger than originally intended; though order was finally secured by 1895, the campaign proved destructive of Burmese society while British recruitment of hill tribes into the police and armed forces sowed the seeds for future divi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