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4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在总结国内外单排式轴向柱塞液压马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多排与单排式轴向柱塞马达之间的异同,对多排式轴向柱塞马达的缸体结构模型进行分析,并以双排式轴向柱塞马达为例,研究了双排式轴向柱塞马达缸体设计的关键技术,采用参数化公式推导出双排式轴向柱塞马达缸体结构的理论设计公式,建立了双排式轴向柱塞马达缸体的数学模型。为多排式轴向柱塞马达关键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2.
重点介绍了永磁交流伺服系统的控制策略,位置检测和辨识、主电路和驱动技术等关键技术.在研究了其物理方程、转矩方程和等效电路的基础上,提出了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叙述了矢量控制的原理,构建了永磁同步电机交流伺服系统,并对上述电机模型,矢量控制方法及相关硬件设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3.
讨论了某战车显示终端上一种LCD控制器的设计方法。采用ADI公司的双核数字信号处理器BF561作为LCD的控制器,不需要外部的ASIC时序电路,可以直接与LCD显示屏对接,简化了电路设计。详细描述了该控制器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提出了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4.
双蛙绕组直流电机换向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改善电机的换向性能,基于双蛙绕组直流电机的绕组结构特点及其换向规律,分析了影响双蛙绕组直流电机换向的主要因素,对该型直流电机的换向性能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无火花换向区.双蛙绕组电机的分析和试验表明,该类电机的电抗电势波形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较大,不利于换向电势的均匀补偿;双蛙绕组同槽最后一个元件换向时,其他元件对其阻尼较小,容易产生换向火花I相比异槽式绕组,双蛙绕组的无火花换向区比较窄,不利于电机的换向.  相似文献   
105.
针对大型复杂装备使用了大量的直流接触器,并且接触器接触电阻值随外间因素变化大等特点,利用灰色理论的新陈代谢GM(1,1)预测模型,对直流接触器的接触电阻进行了预测评估。从而,可以进一步判断直流接触器的接触行为。实际模拟证明,新陈代谢GM(1,1)预测模型能够明显地提高预测精度,增加预测可靠程度,从而实现直流接触器接触行为的早期预测评估。  相似文献   
106.
在分析感应电机铁耗基础上,给出了感应电机的串联铁耗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矢量控制方案。该方案与传统矢量控制方案相比,减小了由于未考虑铁耗所导致的磁链定向误差。最后,通过仿真证明了基于串联铁耗模型的矢量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7.
固体发动机星形药柱的形状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极大地提高发动机的结构完整性能,利用MSC.Nastran软件的结构优化功能,对星形药柱发动机进行了形状优化分析.探讨了发动机形状优化中位移模式和辅助模型的建立方法,根据发动机的结构和受力特点,建立了星形药柱的平面应变模型,对星形药柱的控制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星形药柱进行了形状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增大星边夹角和顶弧倒角可有效地缓解应力应变的集中程度.  相似文献   
108.
介绍了高速磁浮列车气隙磁场测量系统研制中的几项关键技术,提出了三维磁敏传感器的设计方法和基于霍尔元件的电压比磁场测量法,并设计了传感器的高精度运动控制系统。所研制的系统具有较高的测磁精度和定位精度,实现了高速磁浮列车气隙磁场的自动测量。  相似文献   
109.
针对直流位置伺服系统,提出了一种改进型IMC-PI控制方法。引入作用函数,并将其与IMC-PI控制器串联,构成改进型PI控制器,其中IMC-PI控制器根据内模控制原理进行设计,作用函数为系统偏差的微分表达式,其阶次的选择应保证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严格正则。改进IMC-PI控制可使系统的调节过程分为作用函数趋近零和保持为零的两个阶段,从而保证系统偏差按照作用函数等于零确定的轨迹趋近于零。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性能和鲁棒性。另外,利用Qstudio RP实验平台跟随跟随1+sin(10t)rad正弦信号时,IAE为0.14 rad·s,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改善伺服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0.
为提高直流调速系统的控制性能,提出了一种改进型内模PD-I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根据直流电机的运行原理,建立了电机输出转速与输入电压变化率之间的数学模型,基于内模控制(Internal Model Control,IMC)原理和Taylor级数展开,设计了一种内模PD控制器,且可通过选择系统的截止频率实现控制器参数的整定。为了获得系统调节所需的控制作用,可将内模PD控制器与积分环节相串联构成改进型内模PD-I控制器,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使系统获得更好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