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3篇
  免费   289篇
  国内免费   6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多目标拦截是弹道导弹防御的重大难题,也是目前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所遇到的最大的技术难点。在将多目标问题分为单弹头攻击和多弹头攻击2类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美国的相关研究计划,分别针对核爆炸防御、助推段防御、先进的目标识别器和多拦截器防御等多目标拦截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2.
对空中航位推算(DR)算法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适用于小型无人机(UAV)的风速估计策略;将算法中各元素的误差对推算定位精度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该研究结果应用于某小型UAV的航位推算/GPS组合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飞行试验表明,通过提高对DR误差影响较大的元素的测量精度和风速的估计精度,有效提高了DR推算精度,与以往其他小型UAVs相比,在断开GPS对DR的修正后,DR精度保持在一定范围的持续时间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33.
基于离散化模型的雷达优化配置与部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达优化配置与部署问题存在模型复杂的问题,很难对其进行优化.提出了一种基于网格的离散化模型.雷达配置与部署的方案、雷达网对防区的覆盖能力以及雷达布站的约束条件都分别通过网格和矩阵进行了定量描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雷达优化配置与部署问题的数学模型.这样就可以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对该问题优化.仿真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4.
军人伤亡保险作为军人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补偿功能已经被广大官兵逐渐认可。但作为分散军人职业风险的特定机制,其作用并未被充分开发出来,主要表现在较低的补偿水平等方面。因此,应充分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经验,扬长避短,以充分发挥军人伤亡保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35.
随着工业化、自动化程度的普及和提高,对供电质量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谐波电流的危害不容忽视。探讨了谐波电流的产生原因,从影响电力系统正常工作、干扰电子设备、影响电磁设备运行、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谐波电流的危害,提出改善供电系统结构、装设滤波器、增大中性线截面、调整变压器接线方式等对策。  相似文献   
36.
基层警营文化建设是公安边消警部队文化工作的基础和基层建设的重要保证,直接关系部队的稳定、官兵关系和谐以及官兵的健康成长。通过实地调研基层警营文化建设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分析其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7.
针对永磁直线同步电机(PMLSM)的特点,建立PMLSM在dq两相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介绍了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并给出了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思想。通过对控制电流以及电机位置的实验分析,验证了所研究的基于矢量控制的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矢量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8.
相变温控混凝土相变储热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混凝土中加入相变材料之后对水化反应产生的热量有一定的吸收,从而对混凝土内部温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这将减少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的几率.通过筛选带一定结晶水的硬脂酸、月桂酸和正十二醇的3种有机相变材料,模拟实际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来研究不同相变材料的掺量、控温效果.运用计算机软件绘制时间一温度曲线,从中搜寻出最佳的相变材料掺量.  相似文献   
39.
During the period 1996–2006, the Communist Party of Nepal (Maoist) waged overt people’s war to seize state power and institute a new order that realized the party’s understanding of ‘New Democracy’ as posited by Mao Tse-tung. Contextual shifts led to a crucial strategic turning point in September 2005, when the Maoists agreed to a united front with estranged legal parties to oust the monarchy and establish a republic. Though touted as acceptance of political reintegration, the move was tactical rather than strategic. The party had no intention of supporting a parliamentary version of democracy and thus, 2006–2016, engaged in a covert effort to seize power. Central to this effort was the paramilitary Young Communist League (YCL), the members of which responded to inflammatory party verbiage and exhortations with attacks upon rival political actors. These attacks, academically and legally, were terrorism and offered a salient illustration of intra-state unrestricted warfare. Ultimately, organizational, national, and regional circumstances caused the main Maoist movement to move decisively away from its covert approach. By that time, however, radical splinters had embraced the use of terrorism against rival political actors, creating a situation whereby local politics is yet a dangerous endeavor in certain areas and at certain times.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