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6篇
  免费   423篇
  国内免费   21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Burn‐in is a technique to enhance reliability by eliminating weak items from a population of items having heterogeneous lifetimes. System burn‐in can improve system reliability, but the conditions for system burn‐in to be performed after component burn‐in remain a little understood mathematical challenge. To derive such conditions, we first introduce a general model of heterogeneous system lifetimes, in which the component burn‐in information and assembly problems are related to the prediction of system burn‐in. Many existing system burn‐in models become special cases and two important results are identified. First, heterogeneous system lifetimes can be understood naturally as a consequence of heterogeneous component lifetimes and heterogeneous assembly quality. Second, system burn‐in is effective if assembly quality variation in the components and connections which are arranged in series is greater than a threshold, where the threshold depends on the system structure and component failure rates. © 2003 Wiley Periodicals, Inc.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50: 364–380, 2003.  相似文献   
62.
Modern technology is producing high reliability products. Life testing for such products under normal use condition takes a lot of time to obtain a reasonable number of failures. In this situation a step‐stress procedure is preferred for accelerated life testing. In this paper we assume a Weibull and Lognormal model whose scale parameter depends upon the present level as well as the age at the entry in the present stress level. On the basis of that we propose a parametric model to the life distribution for step‐stress testing and suggest a suitable design to estimate the parameters involved in the model. A simulation study has been done by the proposed model based on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 2003 Wiley Periodicals, Inc.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2003  相似文献   
63.
空空导弹三维导引模型和机动目标导引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给出了三维空间导弹-目标追逃运动的空间矢量方程,在三维空间建立了导弹-目标的追逃运动模型。在目标运动信息完全未知条件下对变速机动目标应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非线性三维制导算法,这种方法在导引末段不需要过大的加速度命令,不需要知道目标精确的加速度和速度方位信息。全弹道六自由度数学仿真结果表明了模型的正确性和制导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4.
一种基于当前统计模型的模糊交互多模型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模糊交互多模型算法(FIMM)和基于当前统计模型(CS)的自适应滤波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当前统计模型的模糊交互多模型算法(CSFIMM)。该算法克服了模糊交互多模型算法精度较低和当前统计模型自适应滤波器方差调整有限的缺点。通过仿真,对所提出的算法和交互多模型(IMM)算法以及FIMM算法在估计精度和计算量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5.
微分对策界栅理论在舰艇作战能力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战能力是表征战斗舰艇战术技术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何正确评价舰艇的作战能力一直是军事运筹研究的热点.利用定性微分对策的界栅理论研究了一类作战问题,通过构造捕获区面积和咽喉区域面积,并以此作为动态评估舰艇作战能力的衡量指标.研究结果可为综合评价舰艇作战能力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66.
分析了常规作战对水面舰艇攻击的3种模式,给出了各攻击模式及水面舰艇生存能力综合评定的解析和模拟模型.并用其对国外某型导弹驱逐舰生存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结合定性分析得出了有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67.
舰船真空海水淡化装置热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目前舰船上广泛使用的真空式海水淡化装置进行热力分析,建立起海水淡化装置的数学模型,以50 t/d真空式海水淡化装置为例,通过对不同蒸发温度和不同工作蒸汽压力进行模拟计算,得到海水淡化装置的产水量、工作蒸汽耗量及冷却水流量随蒸发温度和工作蒸汽压力的变化规律,所得结论与装置的实验及实际运行情况有很好的一致性,证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是合适的,所得结论可以指导装置的使用管理及海水淡化装置的设计.  相似文献   
68.
对目标打击概率的数学模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识别跟踪攻击目标的过程,建立了攻击目标打击概率的数学模型和基本算法,通过计算机采用蒙特卡罗法模拟计算了不同条件下对目标的打击概率,以此研究影响打击概率的因素.计算结果表明,武器系统的作战半径和威力半径两个因素对打击概率影响较大,误差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影响较小,各参数之间存在优化匹配的空间.  相似文献   
69.
分析了基数滚动切块和层次分析-目标规划(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ndGoalProgramming)投资分配模型的利弊,探讨了工程建设投资效能的估计方法,研究建立了基于效能分析的投资分配优化模型.该模型经实际算例分析证明,模型的思路清晰,便于理解和操作,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0.
为提高模糊度解算成功率和基线解精度,提出适用于北斗的相对定位随机模型建模策略,即混合随机建模策略。采用最小二乘方差分量估计方法对北斗单差观测量方差进行估计。对处于不同高度的三轨道卫星观测量方差分别建模:对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观测量方差采用载噪比模型建模,对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中地球轨道卫星观测量方差均采用仰角模型建模。根据不同模型实时组建观测量的随机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采用传统简化模型和单一的仰角或载噪比模型,混合随机模型能更加真实地反映不同卫星观测量的随机噪声特性,模糊度解算成功率和相对定位精度均有提高,总体性能最优,因而能更好地适用于北斗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