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惯性导航系统故障诊断的不确定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构造惯性导航系统 ( INS)故障诊断所面临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问题 ,提出了基于模糊集理论的诊断方法 ,并给出诊断系统自动获取不确定性证据和确定性证据隶属度的方法及函数 .认为对于确定性证据和不确定性证据可以用统一的方法和原则来处理 ,并建立了两类证据的实用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72.
为解决指挥系统控制中的调度困难,研究了一类特殊的传感器资源调度问。主要分析了跟踪目标的探测次数、时间间隔和传感器资源等约束条件。用跟踪目标的重要程度之和作为目标函数,建立了一个0-1规划的数学模型,再利用变换将其转化为0-1线性整数规划模型。利用割平面法求解得出最优调度策略,其能在工作量饱和的情况下合理调度传感器资源。为提高求解速度,提出了对应的模拟退火算法。通过对一些不同规模实例的求解,在资源利用率和算法的求解速度等指标上,与割平面法及遗传算法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模拟退火算法求解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173.
针对传感器网络中跟踪目标需要大量的节点协同工作,还需要实时处理和传输大量数据,提出一种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有向传感器网络目标跟踪算法(EK-MTDC),重点研究了传感器网络中的扇区数量对节点间数据传输与目标跟踪精度的影响,根据对目标状态的分析,通过压缩参与监测的节点个数,选择激活网络中节点相交区域内的节点对跟踪目标进行监测。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在不降低跟踪效果的前提下,降低网络能耗,延长其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74.
通过空间矢量法 ,推导出在舰载武器系统中由于垂直惯性基准零位安装误差所引入的坐标变换误差的解析式 ,并给出了误差校正公式  相似文献   
175.
鱼雷雷体特性对其惯性深控系统阶跃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对比了两种鱼雷雷体特性对惯性深控系统阶跃响应的影响 ,从中找出对鱼雷定深航行稳定性有较大影响的雷体参数 ,可以为鱼雷总体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6.
网络雷阵及其被动定位原理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对网络水雷阵的概念进行了讨论 ,明确了几项系统关键技术 .提出了一种网络传感器纯方位目标定位算法 .该算法构思巧妙 ,用途广泛 .  相似文献   
177.
从节能降耗角度探讨了对风幕机进行改进的必要性 ,通过计算分析确定了风速为系统改进所要考虑的主要环境因素 ,研究了利用热电式风速传感器和变频器实现系统智能化改进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8.
利用传统制导工具系统误差线性回归模型,对Bayes估计、主成分分析以及正则化分析三种改进的分离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它们在工程应用上的优缺点,给出了实际应用时的限制因素;同时结合海基导弹特有的初始状态误差,设计了整体估计、分段估计以及迭代估计三种估计策略,给出了相应的分离步骤。仿真结果表明,文中给出的三种误差分离方法在不同的评价标准下具有不同的实际应用意义;而在弹道差评价标准以及方差评价标准下,分段估计和迭代估计策略下的误差分离结果要明显好于传统整体估计结果。  相似文献   
179.
针对目前6LoWPAN无线传感网络设计与应用存在的可扩展性较差、与IPv4环境不兼容等问题,设计并实现了基于6LoWPAN与消息队列遥控传输(Message Queuing Telemetry Transport, MQTT)的无线传感网络。其中,无线传感网络节点作为MQTT客户端与MQTT服务器通信,边界路由器通过NAT64(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IPv6 to IPv4)实现无线传感网络节点与IPv4网络的通信。将所设计的无线传感网络应用到智能家居场景,评估了无线传感网络和边界路由器的性能,测试了系统功能的实现。结果表明,无线传感网络具有良好的连通性和稳定性,无线传感节点的数据上传与指令接收稳定可靠,边界路由器工作稳定,系统具有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0.
《防务技术》2020,16(3):588-595
3D-Honeycombed CL-20 structures with low critical size of detonation have been fabricated successfully for intelligent weapon systems using a micro-flow direct ink writing (DIW) technology. The CL-20-based explosive ink for DIW technology was prepared by a two-component adhesive system with waterborne polyurethane (WPU) and ethyl cellulose (EC). Not only the preparation of the explosive ink but also the principle of DIW proces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systematically. The explosive ink displayed strong shear-thinning behavior that permitted layer-by-layer deposition from a fine nozzle onto a substrate to produce complex shapes. The EC content was varied to alter the pore structure distribution and rheological behavior of ink samples after curing. The deposited explosive composite materials are of a honeycombed structure with high porosity, and th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EC content. No phase change was observed during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Both WPU and EC show good compatibility with CL-20 particles. Apparently high activation energy was realized in the CL-20-based composite ink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refined CL-20 due to the presence of non-energetic but stable WPU. The deton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composite materials can be precisely controlled by an adjustment in the content of binders. The 3D honeycombed CL-20 structures, which are fabricated by DIW technology, have a very small critical detonation size of less than 69 μm, as demonstrated by wedge shaped charge test. The ink can be used to create 3D structures with complex geometries not possible with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 which presents a bright fut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weapon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