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航天器测试网络是航天器自动化测试运行、测试数据监测分析等测试业务运行的信息通道,它的性能将极大影响航天器试验测试效率与试验数据的应用效能。针对传统航天器测试网络存在的物理独立部署、人工迁移、存在数据孤岛以及无法高效交换共享的不足,本文参考借鉴软件定义网络技术,设计了基于虚拟局域网及软件定义网络技术的软件定义航天器测试网络。该测试网络技术具备良好的软件重构、区域隔离、测试信息汇聚共享性能,能够通过软件重构,自动化迁移部署航天器测试网络;通过网络区域逻辑隔离,确保各航天器测试指令运行区域受控、安全;通过全局测试数据汇聚实现多航天器测试数据的交换共享,从而有效解决了航天器测试网络快速部署、测试指令安全运行与测试数据交换共享的问题,有力推动了装备试验数据工程的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82.
近年来,日本将太空安全视为国家太空战略的首要事项,不断加强太空安全能力建设。成立宇宙作战部队之后,太空安全战略向备战太空走向明显。本文分析了日本太空安全战略由“和平利用”到“保守防御”型再到“攻防兼备”型的演变过程,通过对《宇宙基本法》《宇宙基本计划》《国家安全战略》《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等文件内容进行研判,得出日本太空安全战略具有致力于太空军事利用、构建日美太空同盟和发挥国际太空规则话语权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83.
“太空安全战略”专题编者按 组稿专家:杨乐平(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以美国重建太空司令部与天军独立为标志,国际太空领域战略竞争与军事对抗日益加剧,太空前所未有地应用于军事与安全,太空安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解未来太空安全发展和主要国家太空安全战略动向,深化太空安全战略研究,《国防科技》编辑部于2021年6月启动“太空安全战略”专题征文活动,国内相关学者积极投稿,经专家遴选,本期发表入选稿件6篇。来稿内容涵盖未来30年太空安全发展预测、美国太空安全最新发展、俄罗斯太空安全政策、欧盟太空安全政策、日本太空安全战略以及印度太空力量发展等主题,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前国际太空安全领域的最新发展与战略动向。从长远看,随着地球以外人类活动的增加、太空新经济蓬勃发展和太空创造财富规模不断扩大,水平大幅提升,太空将超越陆、海、空成为国家安全最重要的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讲,太空安全战略研究学术价值与影响较大,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84.
刘丽等作者在《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第19卷第2期中,利用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给出了一种身份认证协议和一种消息认证协议。指出了这2个协议在设计上存在的安全缺陷,并给出了几种可能的攻击方法。  相似文献   
85.
网络中心作战体系效能评估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中心作战体系是信息化战争要求下的一个具体作战体系,其效能评估是网络中心战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是解决网络中心作战体系建设中方案论证、性能效能指标、经济因素等诸多问题的有效方法。首先提出了网络中心作战体系效能评估的基本概念;然后阐述了网络中心作战体系效能评估方法问题,分析介绍了几种较为成熟的评估方法的特点、适用性和不足;最后提出一种基于探索性建模与分析方法的网络中心作战体系效能评估框架,作为研究网络中心作战体系效能评估的参考评估框架。  相似文献   
86.
针对网络中心发布/订阅系统异步、松散耦合和多对多通信等特点,采用了SOAP消息传递机制对信息进行了封装,从而屏蔽了信息的异构性。考虑到信息传输的可靠性,采用XML-Encryption机制构造SOAP消息,为消息交换和数据传输提供一种安全的保证。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在网络中心战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7.
避雷针保护范围的图形仿真与图解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避雷针设计过程中计算公式过于复杂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平面几何作图求解避雷针联合保护范围的方法,给出了单支、双支和四支避雷针保护范围的作图解题步骤,并利用计算机图形仿真,给出了避雷针保护范围的空间结构图形。  相似文献   
88.
信息安全保障与信息作战的关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信息作战计划的制定、行动的实施提供安全保障指导,探讨了信息安全保障与信息作战(IO)之间的关系,以几种典型信息作战要素和信息作战空间的三个层次为对象,详细分析了信息安全保障与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军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9.
设计安全策略模型时应考虑安全策略的时序特性和灰色特性,还应综合考虑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三方面的需求。已有的安全模型没有描述时序性和灰色特性,而且一般只侧重描述保密性或完整性。为此,本文提出了动态灰色时序系统(简称DGTS)。本文详细描述了DGTS,以及基于DGTS的动态语义设计的灰色时序安全策略规范语言GTSL。  相似文献   
90.
Radioactive sealed sources have a long history and a much wider worldwide distribution than do weapons-usable fissile materials.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mechanisms for controlling radioactive sources with those of weapons-usable materials and makes the case for improved policy making on the safe and secure management of radioactive sources (often referred to simply as “sources”). Such sources have been widely distributed with commercial and government support to nearly every country, yet there are no legally binding,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or regulations to control any aspect of their life cycle. This is problematic because some sources that are disused, abandoned, or otherwise fall out of regulatory control could be used in the form of a radiological dispersal device (RDD, or dirty bomb). An RDD could pose significant economic and psychological impacts with the potential for detrimental effects on public health. The lack of international measures to control sources is troubling for several reasons: creating an RDD is much easier than fashioning a nuclear weapon from scratch or from stolen fissile materials; given the many incidents involving diversion from regulatory control and the misuse of sources, an RDD attack would be one of the more likely scenarios; materials security for sources is generally weak and inconsistent; it is nearly impossible to determine the total amount of sources manufactured and distributed; used sources are frequently found uncontrolled and transiting borders, and penalties are light at best; the market-based supply and demand of sources facilitates their rapid and loosely regulated distribution; and the “peaceful uses” aspect of the 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along with norms that began developing around the time of Atoms for Peace have promoted the nearly unchecked global distribution of sources. Several immediate and long-term actions are suggested to reduce the threat posed by radiological 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