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正横布置的潜艇发射装置在发射鱼雷诱饵时,有可能与发射艇的尾部相碰撞,分析了诱饵在发射管内的运动,建立了诱饵发射后在脱离发射管阶段及在初始弹道阶段的弹道数学模型,并以建立的数学模型为基础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分析了不安全的内因,提出了为了保证诱饵发射的安全,应合理确定发射时的艇速、诱饵出管速度、合理选择舵角和操舵方式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2.
通过对圆筒壁的导热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 ,提出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的空调动态负荷计算方法 ,推导出圆筒壁热力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根据此模型得出的潜艇空调热负荷动态计算结果比采用静态负荷计算法更准确 .  相似文献   
183.
保障潜艇生命力的安全操纵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潜艇操纵安全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保障潜艇生命力的措施,提出了潜艇航行深度安全区的概念,并明确了安全深度的确定原则及方法;论述了潜艇舵卡及舱室进水事故的危害及其挽回操纵策略;描述了潜艇操纵安全界限图的组成、绘制及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4.
介绍了数据链的发展、主要特点及作用,分析了现有条件下潜艇导弹攻击行动及存在的问题.基于海军数据链的突出特点,指出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海战中使用海军数据链将对潜艇导弹攻击的过程、对潜指挥方式和导弹攻击模式带来的影响.最后,从统计分析导弹潜艇的生存概率、潜艇导弹攻击的控制海域、潜艇导弹攻击时间参数,着手对加装数据链前后潜艇导弹攻击行动的效能比较进行建模分析,并提出效能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85.
水下运动目标搜索是工程应用中急需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在已知某一目标的可疑初始位置后,目标的航向、航速将随机变化且未知,搜索器按照哪种搜索方式才能有效实现对水下目标的搜索,其搜索概率随哪些因素变化,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建立了水下目标运动模型的基础上,以螺旋形搜索为例,建立了基于螺旋形搜索的水下目标搜索模型,并利用门特卡罗方法仿真分析了搜索器探测间距、水下目标运动速度和航向变化范围等因素对搜索器搜索概率的影响,为系统分析、比较各种水下目标搜索方法的搜索效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6.
主动声呐浮标的作用距离不仅和自身设备性能有关,还和目标运动特征及环境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建立潜艇目标运动、海洋混响的数学模型,利用浅海平滑平均声场理论推导了潜艇深度变化后主动声呐浮标的作用距离,讨论了潜艇采用不同航深以及海洋混响对主动声呐浮标作用距离的影响,并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目标和环境特性对主动声呐浮标的作用距离有重要影响,为航空搜潜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7.
对潜艇攻击多个目标条件下射击阵位选择及占领射击阵位机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多目标战场态势及攻击模式对占位机动的影响。将多目标战场态势分为编队多目标和一般多目标两种情况,将多目标攻击分为同时攻击和连续攻击两种模式,分别研究了射击阵位选择的基本原则以及潜艇占领射击阵位的机动策略。  相似文献   
188.
火箭助飞鱼雷具有反应快、射程远、命中概率高等特点,对于提高水面舰艇部队反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作战海域气象环境因素对反潜作战的影响巨大,能否充分利用海洋环境条件,关系到搜潜器材能否及时、有效地发现潜艇目标,以及使用攻潜武器对目标实施准确打击。针对火箭助飞鱼雷攻潜实际过程,建立其入水点的散布误差模型和入水位置解算模型,并仿真分析作战海域的风环境因素对火箭助飞鱼雷入水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9.
ABSTRACT

To an observer, Japan’s approach to nuclear weapons can appear confused and contradictory. The only country to have been attacked with nuclear weapons is variously described as a pacifist and non-nuclear nation and as a proliferation threat. These widely varied and conflicting conclusions are understandable given that conflicting messages are sent by senior figures. However Japan’s stance is in fact a coherent, if not uncomplicated, response both to its security needs and to domestic public opinion. However, the security provided by US extended nuclear deterrence underlines and enables this approach. The key policies and decisions were taken in both Washington and Tokyo between China’s first nuclear test (1964) and Japan’s ratification of the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 (1976). How the United States came to offer this additional security guarantee to Japan and how Japan came to rely upon it underscore this complex stance and are crucial to understanding a longstanding and ongoing security arrangement and source of stability and security in northeast Asia.  相似文献   
190.
ABSTRACT

Extended deterrence has been a main pillar of the security allianc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uth Korea (Republic of Korea [ROK]) since the end of the Korean War. The changing dynamics of US extended deterrence in Korea, however, affected Seoul’s strategic choices within its bilateral alliance relationship with Washington. Examining the evolution of US extended deterrence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until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this article explains why South Korea began its nuclear weapons programme in a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US–ROK alliance relationship.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President Park Chung-hee’s increasing uncertainty about the US security commitment to South Korea in the 1960s led to his decision to develop nuclear weapons in the early 1970s despite the fact that US tactical nuclear weapons were still stationed in South Ko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