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8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61.
In this article, we define two different workforce leveling objectives for serial transfer lines. Each job is to be processed on each transfer station for c time periods (e.g., hours). We assume that the number of workers needed to complete each operation of a job in precisely c periods is given. Jobs transfer forward synchronously after every production cycle (i.e., c periods). We study two leveling objectives: maximin workforce size () and min range (R). Leveling objectives produce schedules where the cumulative number of workers needed in all stations of a transfer line does not experience dramatic changes from one production cycle to the next. For and a two‐station system, we develop a fast polynomial algorithm. The range problem is known to be NP‐complete. For the two‐station system, we develop a very fast optimal algorithm that uses a tight lower bound and an efficient procedure for finding complementary Hamiltonian cycles in bipartite graphs. Via a computational experiment, we demonstrate that range schedules are superior because not only do they limit the workforce fluctuations from one production cycle to the next, but they also do so with a minor increase in the total workforce size. We extend our results to the m‐station system and develop heuristic algorithms. We find that these heuristics work poorly for min range (R), which indicates that special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he m‐station problem need to be identified before we can develop efficient algorithms. © 2016 Wiley Periodicals, Inc.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63: 577–590, 2016  相似文献   
562.
提出一种利用SAR图像与光学基准图高精度匹配实现SAR平台定位的方法。利用成像中间时刻SAR平台与SAR图像中心线上物点在水平面的投影共线的特性,在图像中心线上均匀选取若干点作为匹配点,并与光学基准图进行高精度景象匹配获取它们的物点坐标;根据这些物点坐标估计出图像中心线在当地水平面投影的直线方程;利用直线信息和斜距高度信息计算SAR平台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点位置,进而计算得到成像中间时刻SAR平台的空间位置。为了进一步提高匹配精度,分别提出对正侧视和斜视SAR图像匹配区域进行几何粗校正的方法。还分析了不同误差因素对平台定位精度的影响,并给出精度估计公式。仿真和实际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方法正确可行,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具备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63.
空中突击部队是由多装备系统组成的装备体系,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体现多阶段多任务的特点。基于DoDAF体系框架,结合美军空中突击部队装备体系作战任务展开研究。首先,通过作战任务的形式化描述,建立了装备体系作战任务的四元组描述模型;其次,在DoDAF体系框架下,提出建立空中突击部队装备体系作战任务的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最后通过仿真方法对动态模型进行验证,证明了该模型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564.
防空兵群指挥所配置是兵力部署的重要内容,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指挥所的指挥效能和野战生存能力。多年来,指挥所的配置多是根据防空兵战斗的相关战术原则,由作战参谋提出数个配置方案,然后由指挥员做出决策。这种仅凭主观决策的做法与现代防空作战的要求不相适应。结合模糊多指标评判方法与优化理论,从发挥指挥效能与提高生存能力两个方面出发,对防空群指挥所的配置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配置方案优化的模型,从根本上改变了指挥所配置完全依赖主观判断的做法。最后应用模型分析了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565.
简单介绍户式集中空调系统的由来,分析了制冷剂系统、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全空气系统3种类型的优缺点。结合工程实例,总结出全空气系统舒适、节能、低成本的特点。对户式集中空调的发展及其普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最后指出其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566.
研究了混合攻击机机群在对由截击 -歼击机机群组成的敌国土防空系统进行突防过程中的最优控制方法 ,以攻击机的最小突防损失为战效指标 ,给出了其最优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567.
秦有权 《国防科技》2017,38(1):001-007
通过分析空袭兵器、空袭历史、防空体系和防护技术的发展,将空袭模式划分为防区内(低空)地毯式打击、防区内(中低空)多手段打击、防区外陆海空三位一体精确打击三代。将防护体系划分为"边陲墙壕烽火台+腹地城池"、"防空系统+防护工程"两代。并预测了第四代空袭模式:防区外陆海空天四位一体全球快速精确打击和与之相对应的第三代"防空反导+信息化防护工程"防护体系。根据打击力和防护力相生相克的矛盾运动,提出了末端防护工程应吸收信息技术、发展综合防护技术,信息化时代的防护工程不仅要保护可以转入地下的目标,而且要保护无法转入地下的目标。从源头上为陆基目标防护的研究和建设提供参考和启迪。  相似文献   
568.
对地(舰)空导弹弹体结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弹体结构可靠性的工程计算方法,提出了改进弹体结构可靠性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569.
舰空导弹编队反导拦截决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舰空导弹拦截反舰导弹的作战使用问题,是海军对空防御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而舰空导弹对反舰导弹的拦截决策又是此课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立足于海军对空防御作战的实际需要,利用0-1整数规划的方法,研究编队在受到敌多发反舰导弹攻击情况下,舰空导弹对反舰导弹进行拦截的最佳拦截方案的统一优化决策模型.  相似文献   
570.
对机动突防反舰导弹的防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了舰空导弹反导拦截模型和反舰导弹“蛇行机动”突防弹道模型,通过攻防对抗仿真的方法研究了舰空导弹对末端机动突防反舰导弹的防御问题,提出了对舰空导弹未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