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31.
文中提出了一种GMM和SVM混合说话人识别模型,在特征参数域和概率得分域对两种模型进行了融合。混合模型结合了GMM和SVM各自的优势,使SVM的概率输出兼顾各说话人模型内部和模型之间的信息,并有效解决了SVM训练算法复杂,难以处理大量样本的问题。采用TIMIT数据库进行了说话人辨认实验,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GMM-SVM模型比传统的GMM模型和SVM模型具有更好的辨识性能。  相似文献   
332.
基于多种评价方法的储油库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安全评价方法各有其应用优点和不足,实践表明将多种方法综合应用将取得较好的安全评价效果。以中国石油某商业储备库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的评价单元,基于不同评价方法的特点与优势,采用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美国道化学方法、易燃易爆重大危险源伤害模型评价法、事故树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6种方法对该油库系统深入地进行了安全评价及危险性分析,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储油库设计建设及日常运营过程中应采用(取)的安全设施和安全措施,为储油库的安全设计、施工及安全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33.
在复模态分析和参数辨识的基础上,对部分可辨识振动系统的载荷识别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部分可辨识复模态参数的载荷恢复方法。恢复模型存在幅值模糊和相位模糊,不存在排列模糊。数值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讨论了提高恢复精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334.
通过定义适当的锥,运用锥映射的不动点定理,结合上下解方法,给出了二阶多点边值问题多个正解存在性的判定方法.作为特例,获得了三点边值问题多个正解存在性的判定依据,从而推广了相关文献中关于二阶三点边值问题正解存在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335.
针对野外驻训或战场上的装备管理不便问题,文中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WSID(Wireless SensorIDentification)网络的装备管理系统,该系统利用融合了RFID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快速部署多个传感器节点,迅速地建立起装备临时管理系统,灵活、便捷和有效。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通过WSID网络对出入库配备ID标签的装备实行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336.
ABSTRACT

There is a great conviction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s ruling in 2002 on the Bakassi boundary dispute between Nigeria and Cameroon, and Nigeria’s decision to obey the ruling may have stopped a fierce inter-state war over the boundary. Indeed, many then ascribed to the whole boundary demarcation process as peacebuilding, disregarding the structural changes marked by the violence of forced migr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the boundary delimitation has produced particular sorts of structural violence characterised by state neglect, loss of livelihoods and destitution. Thus,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although a full-blown war was avoided, the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of the Nigerian populations on both sides of the border were not adequately considered and guaranteed as part of the peace-building agenda. It further argues that Nigeria, like many post-colonial states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developments in major cities, neglects rural and border communities. Thus, the border communities accommodating the former Bakassi residents have further degenerated into ‘ill-governed’ spaces. This article uses structural violence as a framework to analyse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data to provide some deeper insights into the issues of violence being experienced by the local populations living on both sides of the demarcated bord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